正文 亂世清官吳存義(1 / 2)

亂世清官吳存義

名臣名將

作者:沈淦

能在一片汙濁的官場中“出淤泥而不染”,實屬不易。

從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進士、被授職為翰林院編修,到同治七年(1868)因病去世,吳存義這宦海浮沉的30年,正處於晚清“亂世”之中: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1851年太平天國起事,時間持續14年,戰火燃及大半個中國;從1856年中外戰端又開,到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毀圓明園被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有北方撚軍起義、南方回民起義……在這紛紛擾擾的亂世之中,做官也不容易,做個好官尤其不容易。然而,這位江蘇泰興的吳存義先生,卻被人們親切地譽之為“吳青天”,這在腐敗透頂的晚清官場,簡直是個奇跡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吳存義被任命為雲南學政——即提督學政的簡稱,又叫督學使者,是清朝中葉以後,被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的官員。道光二十八年,吳存義因母親去世而返回家鄉守製。鹹豐五年(1855)又被派往雲南主持科舉考試,然後便留在雲南再當學政,前後在雲南8年。當時的雲南是怎樣一種狀況呢?雖然太平天國運動沒怎麼波及雲南,可是雲南境內卻並不太平,回、漢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道光二十五年(1845),永昌漢族地主團練“香把會”勾結官府殘殺回民,回民代表杜文秀等赴北京控告,問題仍然不能解決。鹹豐六年(1856),杜文秀率領屢被欺壓的回族民眾起義,攻占大理,建立政權,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一直堅持到同治十一年(1872)才兵敗自殺。翻閱《清史稿》,道光、鹹豐兩朝的雲南簡直亂成了一鍋粥。鹹豐七年(1857),鬧得特別厲害:由於回漢積仇,互相攻殺,導致省城戒嚴,雲貴總督恒春束手無策,與老婆同時自縊;雲南巡撫舒興阿也聲稱有病,倉皇逃離。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滇省大小官署及縉紳巨室,悉罹屠毒淫掠甚慘”(《清稗類鈔·吏治類》)。可是,由於吳存義為官清正廉明,作為學官,他又“愛才如命”,因此無論“回匪”還是“野夷”,他們在“作亂”時都相互告誡:不要侵犯吳大人的學使官署。鹽巡道衙門中的官員大概是撈錢太多吧,其官署中的貨財衣物被劫掠一空,甚至連書架上的書籍也都被用刀劈成兩半。這時候,一個奇跡發生了:一個“賊”發現案上有四本詩集,揮刀欲劈,另一個識字的“賊”連忙阻止道:“這是吳學使的詩啊,千萬不要損壞了!”結果,藏書萬卷的鹽巡道官署中,隻有吳存義的這四本詩集完好無損。吳存義主持永昌科舉考試結束後,剛剛出城沒幾裏,回望城中已是火光衝天。一路上,但見無數回民頭裹白布,手執兵器,隨時準備與人廝殺。奇怪的是,他們見到吳存義,都恭恭敬敬地跪在路邊,向他磕頭。吳存義好言好語地開導他們說:“你們都是天朝的好百姓,可要自愛啊!”回民們都唯唯應諾。當然,吳存義的開導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因為當時回、漢間的矛盾極深,幾乎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可是,無論回民還是漢民,都知道吳大人是清官,是好官,因此他們一定要等吳存義離開永昌城後,才開始相互間的仇殺。有些漢族居民落到回民手中,眼看就沒命了,他們便謊稱是吳存義的仆人、隨從,回民們也就不再與他們為難,讓他們平安離去。

人們為何如此敬重吳存義呢?原來,前幾年吳存義巡視雲南西部的大理、麗江、永昌等地時,有個姓李的舉人上書告發,說是麗江屬下的鹽井地區有人自稱“橫天都禦史”,陰謀叛亂,已經聚眾數十萬,準備克日舉事。如此重大的事情,吳存義怎能不重視!於是他一邊秘密命令麗江知府及其他一些當地重要官員偵查,一邊親自微服前往探訪。事情很快就弄清楚了,這個李某曾經因為告發邊疆有個官吏“謀逆”,誣陷、傷害了兩千多條性命,他自己則因“功”受皇帝欽賜為舉人。李某嚐到這個甜頭,這次又故伎重演,他所“揭發”的所謂“叛亂”頭領,都是當地的富家巨室;所謂“聚眾”,都是鹽井邊那些以燒鹽為生的貧苦鹽丁;所謂“橫天都禦史”,則是當地人信奉的一個神靈,有個神漢便假托“橫天都禦史”下降附身,以此斂取了一點錢財。調查清楚之後,吳存義便據實轉告了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僅僅懲辦了兩個人:一個是假稱“橫天都禦史”神靈附體的神漢;一個是原告李某,被革除了舉人資格。這一次如果不是吳存義謹慎處置,很可能就會釀成驚天巨案,那就會有數萬乃至十幾萬人含冤而死、家破人亡了。難怪此事傳出去後,當地百姓無不“額手感頌”(清·許奉恩《裏乘》卷六),都稱吳存義為“吳青天”。後來雲南亂騰了好多年,而麗江一帶的人卻很少參與,他們都說:“我們這些窮苦百姓,靠著吳青天的恩德才保全了性命。如果也跟著造反,哪有臉去見吳青天呢。”變亂期間,因躲藏於吳存義辦公的學政官署避難,從而逃過一劫的老弱婦孺,前後竟有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