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讚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隻是說:“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47歲。
氣節中人必然賞識氣節中人。範仲淹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果敢堅毅地維護國家(或是公司)的利益、人民(或是員工)的利益,並能夠把事態控製在最有利的一麵上,既保護了國家(或是公司)又抑製了事態的惡性發展,這其中必然充分體現了他的氣節和能力。那麼,這樣的人才就是被重用的對象。
莊子觀人法之八:醉之以酒而觀其態
“醉之以酒而觀其態”,就是把要考察的人用酒灌醉來了解其變化的形態,從而如其修善的程度。
他是否有德,用酒將其灌醉,就會在其是否有失態的言語和舉止中得到證實。酒本來就是使人狂放不羈之物,請人喝酒,又要苛求人不要酒後失態,就太難了。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醉之以酒而觀其德,此法甚好。人雖有德,醉後則不能自持,此亦白璧之瑕也。這就是說,酒醉後可以看出其德行,人雖有德行,酒醉後往往不能自我控製,這也是白玉之微瑕也。意思是指通過觀察人的行動來識別人。
一個人在醒時“有德”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一個人在醉後就“無德”了這也是不可以原諒的。“酒後有德”與“酒後無德”的差別就在於一個人對自身控製能力修煉的程度如何。一個修煉有素的人在任何場合及任何條件下都會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而對於一個平時懶散、隨欲而為、無心修煉的人來說,往往會在酒醉後更加放肆和大膽,甚至幹出的醜惡行為連他自己在酒醒後都不敢相信。
同樣是酒,偉人會喝得精彩,蠢人會喝得愚笨;大詩人會喝得豪氣衝天,小混混會喝得東倒西歪;英雄會喝得膽力過人,懦夫會喝得意誌頹廢;聰明人會喝得友情長存,“傻瓜”則會喝得無親無友。
“酒後做傻事!”就是說給那些曾經在酒醉後做出了很多讓大家非常氣憤的事而他卻似乎完全不自知的人的。
喜時喝酒是助興,悲時喝酒是澆愁。多數人在不悲也不喜時喝酒,沒別的什麼原因,就是嗜好。少許飲酒能助益,過量飲酒會誤事。酒是人在工作和交際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如運用恰當則會一帆風順,如運用錯誤也可能會變成“毒藥”而造成悔之晚矣的嚴重後果。
同樣喝酒,一定要喝出一些意義來。感情酒、慶功酒、禮儀酒、進步酒、婚宴酒、送行酒等可以去喝,但也要適量;而寂寞酒、無聊酒、空虛酒、傷感酒、墮落酒則最好是以不去和不喝為好。
莊子觀人法之九: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就是將考察對象放在男女雜處的環境裏,看他是否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