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附錄(5)(2 / 3)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麼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麼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係以恒山,製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聽了,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鬥雞,─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在實際生活中,有答記者提問式的新聞發布會,有在學校上課的課堂上、學生突然向老師提出事先沒有料想到的各種問題,有在政府談判、商業談判桌上的一方突然要求另一方立即回答事先未想到的問題,有在辯論會上十分激烈時各自向對方提出必須立即回答的千奇百怪的各種問題,從中可以識別出智慧高的人和智慧一般的人。

莊子觀人法之五: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的意思是,在緊迫的情況下和他相約,看他是否守信。

“信”,是為人之道。常言道:言必行,行必果,果必真。“信”,就是要守信承諾,說到做到。其實,這也是做人的一項基本要求。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它就是指一個人如果缺乏誠信,那麼他就難以得到正麵的評價。由此可見,堅持守信對做人是多麼重要。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即公孫鞅)在秦王的支持下,準備變法革新。為了獲得廣大平民百姓的大力支持,商鞅在秦國的首都南門,豎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貼出告示:“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就獎賞給他黃金三百兩。”老百姓不知其中究竟怎麼回事,沒有人敢去搬。一天後,商鞅把獎賞增加到一千兩黃金。這時,一個膽大的人決定去搬這根木頭。他費了半天工夫,累得滿頭大汗,終於將木杆搬到了北門。商鞅當即指示,給他一千兩黃金。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秦國城鄉。老百姓都認為,商鞅言而有信,說出來的話必定能夠實行。這樣,商鞅即將推出的改革就有了良好的社會輿論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信”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對下屬、朋友、同事許下諾言,可是過一陣子就忘了。何況“急與之期而觀其信”,這樣的守信就更不容易做到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急與之期而觀共信”作為識人的一種方法就更難能可貴了。

考察一個人的途徑有很多,方法也很多,但是考察一個人應該首先考察他的“信”卻是最先一步和最重要的。守信的人自然會得到大多數人很好的正麵評價,反之,就會受到詆毀和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