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附錄(3)(3 / 3)

孔子第一次見顏回,對顏回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後來,孔子卻漸漸發現,在弟子中顏回讀書最刻苦,而且很少提問,隻是經常瞪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

放學後,弟子們都回家吃飯去了,顏回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吃完飯後又是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後就捧卷誦讀。時間一長,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麼快呢?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著顏回,看個究竟。

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沒有時間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總是給別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於是,顏母每天早晨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飯菜是熱是涼,拿起用竹筒做成的飯碗,挖出一碗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井水喝,然後就背上書包去學堂。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每天都是這個樣子。孔子聽了之後心疼顏回,又讚歎他。於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莊子觀人法之二:遠使之而觀其忠

所謂“遠使之而觀其忠”,就是指將所要識別的對象指派到遠方去工作,因為相距很遠而不能在一起,所以一個人在遠方是辦理正務還是胡作非為,就能夠從其具體工作表現及側麵表現上了解到他是否真的忠誠。

他是否忠誠,將其指派到遠方工作一段時期後,就會從一些事實和側麵的反映中得以驗證。這樣的做法就是要考察他的忠誠度如何,也就是通過他在任職期間內的一些具體表現和側麵反映中觀察出一個人的本質好壞,究竟是忠與不忠,乃至於是一般性的忠誠抑或是絕對忠誠。

魏公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投奔了唐高祖李淵。他對部下說:“我曾擁兵百萬歸唐,主上肯定會給我安排要職的。”可是,李密歸唐後,李淵隻是任命他為光祿卿、上柱國,封他為邢國公,都是些虛職,與他的期望相差甚遠,這使他大失所望。

朝中很多大臣對李密表示輕視,一些掌權的人還向他索賄,也使他內心煩躁不安。自視甚高的李密怎麼能忍受這種境遇?他的理想是當王,可是在人手底下,這又怎麼可能辦得到呢?

其鐵杆追隨者王伯當和他談及歸唐後的感覺時,也頗有同感。他對李密說:“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東海公在黎陽,襄陽公在羅口,而河南兵馬屈指可數。魏公不可以長久待在這裏。”

王伯當的話恰好與李密之意不謀而合。李密便想出了一個離開長安的計策。這天,李密向李淵獻策說:“山東的兵馬都是臣的舊部,請允許臣下前去招撫他們,以討伐東都的王世充。”

李淵立即批準了李密的請求。許多臣子勸李淵說:“李密這人狡猾奸詐,陛下派他去山東,如放虎歸山。他肯定會割據一方,不會再回來了。”

李淵笑著回答道:“就算李密眾叛親離,也不值得我們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他們兩方爭鬥,我們正好可以坐收漁利。”

李密請求讓過去的寵臣賈閏甫與其同行,李淵不僅一口答應,還任命王伯當給李密做副手。臨行時,李淵設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傳喝一杯酒,李淵說:“我們一起飲盡這杯酒,表明我們同一條心。有人不讓你們去山東,朕真心地對待你們,相信你們不會辜負朕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二月,李淵讓李密帶領手下的一半人馬出關。長史張寶德也在出征人員的名單中。他察覺了李密的謀反意圖後,怕李密逃亡會連累自己,就悄悄地上書告知李淵,說李密一定會反叛。李淵收到張寶德的奏章,才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後悔讓李密出關,但他又怕驚動李密,便馬上派使者傳達命令,讓李密的部下慢慢行進,李密單騎回朝受命。

李密對手下的賈閏甫說:“賈閏甫呀!主上曾說有人不讓我去山東,看來這話起了作用了。倘若我真的回去了,肯定被殺。但是真的被殺掉的話,又不如進攻桃林縣,奪取那裏的糧草和兵馬,再向北渡過黃河。如果我們能夠到達黎陽,和徐世勳會合,大事肯定成功。”

賈閏甫說:“主上待明公那麼情深義重,明公既然已經歸順大唐,為什麼又生異心呢?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攻下桃林,又能如何?依我看,明公應該返回長安,表明根本毫無異心,流言自然就會隨之而息。如果還想去山東的話,不妨從長計議,再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