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附錄(3)(2 / 3)

(第二章)莊子觀人法

近使之而觀其敬

遠使之而觀其忠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能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態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一說是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相當有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這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汙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力量。

人學到知識不容易,能正確地看透一個人更不容易。鑒別人才需要不斷地去觀察去實踐,然後總結實踐,得出經驗和教訓,並用經驗和教訓來繼續指導實踐。隻有這樣,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諦,才能識別真正的人才。我國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莊子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察人方法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莊子觀人法之一:近使之而觀其敬

“近使之而觀其敬”的意思是指將所要識別的對象安排到自己身邊工作,因為天天在一起相見容易相熟,久而久之就會沒有拘束。這樣就便於考察他的恭敬行為如何,也就是觀察他(這個人)在與人相交往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的。

古人雲:“行己莫如恭,自責莫如厚。”即為人處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嚴格。當然,“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怯,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如果一個人不知禮節,雖然態度恭敬,卻不免勞頓;雖然行為謹慎,卻不免膽怯;雖然性情勇敢,卻不免莽撞;雖然性格直率,卻不免急切。這些是對一個人在待人處世的態度、行為、性情及性格上的要求。那麼,一個人在做人及為人上,如果能做到謙虛謹慎,人們就會心悅誠服;做到誠懇老實,事情就易於成功。

“行謹則能堅其誌,言謹則能察其德。”做事謹慎,就能使自己的誌向更堅定;說話謹慎,就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說明人應該言行謹慎,不亂說亂動。如果在自己身邊工作的人因相處比較熟了,而放鬆對自身的謹慎,這是會出問題的。如同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縱自己而腳下不留意,這樣走快了就會摔跤;在艱險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備而出腳很小心,因此走得很慢,反而跌不了跟頭。這就指出了越是平易的地方,越是要謹慎。同理,在領導身邊工作的人員越要謹慎。

孔子收徒,有教無類,不問貧富,隻要認學,他都招入門下。顏回第一次見到孔子的時候,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他個頭比較矮,營養不良,麵黃肌瘦,衣服穿得破破爛爛,但他的額頭卻是出奇的高,向前凸著,並且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著機敏和聰慧。顏回向孔子拜了三拜,磕了三個頭,成了孔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