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觀人法之四:觀色
【原典】
民有五氣,喜怒欲懼憂。喜氣內蓄,雖欲隱之,陽喜必見。怒氣內蓄,雖欲隱之,陽怒必見。欲氣、懼氣,憂悲之氣,皆隱之,陽氣必見。五氣誠於中,發形於外,民情不可隱也。喜色猶然,以出怒色,薦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誠智必有難局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慎之色,誠忠必有可新之色,誠潔必有難汙之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質浩然固以安,偽蔓然亂以煩,雖欲改之中色,弗聽。此之謂觀色。
【譯文】
人有五氣,即興奮之氣、憤怒之氣、貪欲之氣、恐懼之氣、憂慮之氣。喜氣積蓄內心,即使想隱藏它,真實的喜悅一定也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憤怒積壓在內心,即使想隱藏也不能夠隱藏的了,真實的憤怒一定會發泄出來。貪欲之氣、畏懼之氣、憂慮之氣很多人都想隱藏起來,但真實的貪欲、恐懼、憂慮也一定會表現出來。五氣真實的存於內心,表現在外麵,人的情感是不可隱藏的。喜悅之情自然而安靜地流露出來,而憤怒之情則強烈地表現出來,貪欲之情貪婪地苟安,畏懼之情被嚇得卑下,憂悲之情令人若有所失的沉靜。真正的智慧,一定有難於盡知的表情;真正的仁愛,一定有值得尊敬的表情;真正的勇敢,一定有難以威懾的表情;真正的忠誠,一定有值得親近的表情;真正的幹淨,一定有難以汙染的表情;真正的安靜,一定有值得信任的表情。真實的,浩然純正,堅固而安穩;虛假的,枝枝蔓蔓,雜亂而煩瑣。即使想改變,內心的感情也不聽從。這就叫觀色。
【評述】
觀色,就是觀察一個人的表情。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常常能從他的麵部表情上看出來。很多時候,人們試圖遮掩這種表情,卻怎麼也遮掩不了。要想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可以從他的麵部表情上看出來。
顏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他曾經也自作聰明,表情裏流露出自滿之情。那時候孔子當了顏回的老師沒有幾年,顏回就把孔子的政治主張、思想學說掌握得差不多。孔子在人前人後又不斷地誇他幾句,顏回就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有時在同學們中間露上一手,顯顯他這個大弟子的能耐。
一天,孔子閉門不出,子貢進屋送茶,見孔子麵含憂思,獨自歎息。子貢不敢詢問,就出來告訴了顏回。
顏回讓子貢幫他拿把琴來,放在院子的樹下,顏回一邊彈琴,一邊高歌。
過了一會兒,子貢走過來說:“師兄,老師讓你進去。”
顏回進了屋,孔子問他:“你為何獨自彈琴歡歌呢?”
顏回反問道:“老師為何獨自憂傷感歎呢?”
孔子說:“先說說你獨樂的理由吧。”
顏回道:“我過去聽老師說,樂天知命故不憂,所以我樂!”
孔子歎了口氣,說:“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並沒有完全領會我的竟思。‘樂天知命故不憂’是我過去說的話,現在我要變一下。你隻知樂天知命無憂,而不知樂天知命有大憂呀。”
顏回聽了孔子的話,十分茫然。
孔子停了停,和藹可親地說:“現在我告訴你吧。你們跟著我學習詩書禮樂,並不是單純為了完善自身。我編寫詩書,改正禮樂,是為了治理國家,留給後人,好讓他們效法。如今魯國的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看來我的主張今生今世是不能實現了。今生今世尚且不能實現,怎麼還有可能留傳給後人效法呢?”
說到這裏,孔子歎了口氣,低下頭說:“如今我才知道,詩書禮樂仁義道德這一套,對當今亂世是毫無用處的了!”
顏回靜立一旁,見孔子不再言語,自己又無話可說,隻好悄悄地退了出去。回家後,他對孔子的話反複琢磨,更加用心思考,竟茶飯不思,閉門七天,以致骨瘦如柴,終於悟出了孔子思想的真諦。
文王觀人法之五:觀隱
【原典】
民生則有陰有陽,人多隱其情、飾其偽,以攻其名。有隱於仁賢者,有隱於智理者,有隱於文藝者,有隱於廉勇者,有隱於忠孝者,有隱於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德,小讓而爭大,言願以為質,偽愛以為忠,尊其得以改其名,如此,隱於仁賢者也。前總唱功,慮誠弗及,佯為不言,誠不足,色示有餘。自順而不讓,措辭而不遂,此隱於智理者也。動人以言,竭而弗終,問則不對,佯為不窮,口貌而有餘,假道而自順,因之口初窮則托深,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口言以廉,矯厲以為勇,內恐外誇,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隱於廉勇者也。自事其親而好以告人,飾其見物,不誠於內,發名以事親,自以名私其身,如此,隱於忠孝者也。比周以相譽,智賢可征而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說而身弗近身,進而實不至,懼不盡見於眾,而貌克,如此,隱於交友者也。此謂之觀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