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
“考誌”就是看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廣,誌向是否遠大。一個人的誌向決定一個人的成就,誌向遠大,則這個人的成就也就比較大;一個人的誌向小,則這個人的成就也就不可能大。所謂:沒有想法,哪裏來的行動。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有遠大的誌向,而不像凡夫俗子為了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
公元前535年,魯國“三分公室”(一說“四分公室”),其政治代表人物無不注重招賢納士。一天,權傾朝野的魯國相國季孫氏做出決定:仲冬時節,在相國府舉辦一次款待文人學士的盛大宴會,款待賢士。
孔子這年雖然才17歲,但已經是魯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有誌青年了。孔子想,自己可以利用宴會的機會,和季孫氏進行接觸,如果他真的了解並看中了自己,收為家臣,自己就等於登上了政治舞台。憑著自己是陬邑大夫的兒子和博學多才這兩條,也具備當士的資格了。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躋身仕途呢?相國府舉辦宴會這天上午,孔丘來到相國府門口的石頭台階前,看到了一些衣著華麗、神氣十足的紈絝子弟,再看看自己穿的衣服,顯然與今天季府喜氣洋洋的氣氛不協調。心想:母親離世不久,穿孝服正是兒子的禮、德!這樣想著,孔子就挺胸昂首,拾級而上。
“站住!你是什麼人?來這裏幹什麼?”大門旁站著的那位凶神惡煞的門史大喝一聲。
“在下孔丘,來參加相府宴會。你是……”孔丘止步,恭敬回答,並問對方。
那漢子手握寶劍,傲慢無理地說:“哈哈哈……知道,知道孔丘大名!我是相國的家臣陽虎!”
“失敬了!孔丘對陽虎管家早有所知,隻是不曾蒙麵。”孔丘說完,施一禮,向相府走去。
陽虎索性伸臂站在大門中間,擋住了孔子的去路,問:“今天宴請的是文人學士、社會名流,你有什麼資格赴宴?”
孔子理直氣壯地說:“我也是士啊!”
陽虎故意用汙言惡語來羞辱孔丘:“哈,哈,哈……你明明是放養的人,是個吹鼓的人,這叫什麼士呀還不快走!免得呆在這裏丟人現眼!”
孔子怒視陽虎,激憤地說:“得意忘形的髒雞怎麼能知道展翅飛翔的雄鷹的大誌呀!對蠻橫無禮之人,我還恥與麵對、羞與論爭呢!”說完,氣衝衝地走下石級。
孔子負氣回家,坐在書房裏靜思,並認真審視社會現實,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不平坦,磨煉成大器。從此,他以更加堅韌的毅力投入苦讀、社會實踐和自身修養之中。
文王觀人法之三:視中
【原典】
誠在其中,必見諸外,以其聲,處其實,氣初生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柔,清濁好惡,鹹發於聲。新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醒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和。信氣中易,義氣時舒,和氣簡備,勇氣壯力。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以其前觀其後,以其隱觀其顯,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