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錯舉。益州張鬆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隻是生得額鑊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鬆暗攜西川四十一州地圖,千裏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鬆“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鬆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鬆趕出許昌。劉備乘機而入,爭取到了張鬆,從而取得了進取西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鬆,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第二節人以氣為主
人以氣為主
於內為精神
於外為氣色
有終身之氣色
【原典】
人以氣為主①,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②。有終身之氣色,“少淡③、長明④、壯豔⑤、老素⑥”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紅、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⑦”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青、晝滿、晚停、暮靜⑧”是也。
【注釋】
①主:主宰,指的是氣決定人的一切。
②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意思是氣表現在內是指人的精神,表現在外是指人的氣色。
③少:年少的時候。淡:指人的氣色純清明薄。
④長:青年時期。明:人的氣色光而潔。
⑤壯:壯年時期。豔:氣色豐美吸引人。
⑥老:老年時期,暮年時期。素:安詳恬靜。
⑦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朔,陰曆每個月的第一天叫朔日。森發,意思是像森林裏的樹葉那個樣子產生發出。望後,每個月的十五日叫望;望後,意思即為十五日以後的日子。隱躍,這裏的“躍”通“約”,意思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⑧早青、晝滿、晚停、暮靜:早青,氣色初發。早晨起來,人的精神最好。晝滿:意思是白天人的精神充沛,氣色好。晚停:晚,是指傍晚,而不是晚上。傍晚氣色就減少了,人就會變得沒有精神了。暮靜:暮,是指夜間。夜間人的精神就變得更差了,人的氣色也變得不好了。
【譯文】
氣是一個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之神,在人體內部表現為人的精神,在人體表麵表現為人的氣色。氣色有多種形態:其中有貫穿人一生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少年時期氣色為淡,所謂的淡,就是氣稚色薄;青年時期氣色為明,所謂的明,就是氣勃色明;壯年時期氣色為豔,所謂的豔,就是氣豐色豔;老年時期氣色為素,所謂的素,就是氣實色樸,就是這種氣色。有貫穿一年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春季氣色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氣色為紅色——火色、夏色;秋季氣色為黃色——土色、秋色;冬季氣色為白色——金色、冬色。”就是這種氣色。有貫穿一月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每月初一日之後如枝葉盛發,十五日之後則若隱若現”,就是這種氣色。有貫穿一天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早晨開始複蘇,白天充盈飽滿,傍晚漸趨隱伏,夜間安寧平靜”,就是這種氣色。
【評述】
人以氣為主,氣在內為精神,在外為氣色,把氣與色看作表裏性的概念。
“人以氣為主”,是說“氣”對人非常重要,處在主宰、根本的地位。“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是說“氣”有內外兩種存在形式,內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形式為“氣色”。換句話說,觀察“氣”,既要觀察內在的“精神”,又要觀察外在的“氣色”。
“氣”和“色”是中國古代哲學獨有的概念。“氣”,既是指生命體內流轉不息的綜合性物質,又是指生命的原動力,或稱生命力。它無形無質、無色無味,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在體內如血液一樣流動不息,氣旺者可外現,能為人所見。而“色”,則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它是顯現於人體表麵的東西,就人體而言,就是膚色。人們日常說某人印堂發黑,有不順之事,就是指色而言。古人常把“氣”和“色”這兩個哲學概念拿來判斷人的優劣。中醫學更是認為,“氣”與“色”密不可分,“氣”為“色”之根,“色”為“氣”之苗,“色”表現著“氣”,“氣”決定著“色”。“氣”又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所稟之“氣”,一為後天所養之“氣”。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氣”概如此,“色”自然也有先天所稟之“色”與後天所養之“色”的區別。“氣色”既有後天所養者,它們一定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所以又有“行年氣色”之說。“生命在於運動”,也說明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