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獄裏待了十年,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雄心壯誌,期待出來後繼續大有作為。
【不屈申冤】:以情動人,不停喊冤
盡管在獄中待了十幾年,牟其中仍然如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地向外界申訴著自己的“冤情”。對於這個人,人們毀譽參半,而他自己顯然堅定地認為是蒙受了不白之冤。有人說:中國的企業家是改革開放的“試錯品”。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牟其中尤為不幸,他可以說是“試錯品”中的“試錯品”,進監獄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做的事,都是別人沒有做過的,無從參照,也不知對錯。政策和法律,跟不上他的大步向前。
在這份傳出的“獄中書簡”中,他大篇幅引用旁人的言行來反證自己的無辜:“公、檢、法三家的具體辦案人員一直站在我們一邊,一直不停地為我們申訴,為了彰顯法治,追求公平、正義,甚至尋求媒體監督的支持。”而且,他還透露黨和國家高層領導人在2003年年底曾做出要求法院係統依法處理的批示。“沒有中央的這一原則規定,沒有辦案人員頂住巨大壓力的據理力爭,我案的申訴不可到今天的地步。”
這些不同形式的支持與關切令牟其中對“平反”信心十足,他甚至要求司法部門在媒體的新聞監督之下維持最起碼的人權與法治尊嚴,“要求把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牟其中案件審完,得出結論,讓全社會在電視機前或網絡視頻上,從公開再審牟其中的法庭上,判斷牟其中究竟是有罪還是有功?”
字裏行間,不難看出牟其中的鳴冤沉靜而理智,畢竟牟其中時年已68歲高齡,年近古稀,早已不惑。況且在監獄服刑整整10年,無論人生心境和抗“災”能力都千錘百煉,不會再年輕氣盛,遵循“有理不在聲高”的古訓,這位傳奇老人隻會以情動人。
【獄中生活】:規律而充實,為出獄做準備
已經年近七旬的牟其中,在武漢洪山監獄服刑,據說這個監獄條件比一般的招待所還要高檔,住的地方有空調、室內淋浴、冰箱、微波爐,服刑人員還可定期購買食品。牟其中在監獄裏比較輕鬆,但他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很緊湊,生活很有規律。大多數時間,他都在反思、讀書、寫作,手稿已達數百萬字。
除此之外,牟其中還堅持每天跑步鍛煉身體,並且運動量驚人。他每天早上5時15分起床,繞著監獄內的小籃球場跑幾十圈,直到全身汗流浹背。午休後就來回爬樓梯——六層樓上下十幾趟,高度相當於爬了一座紐約帝國大廈。
而且,他還堅持洗冷水澡,做自編的體操,即使數九寒天,或者春寒料峭都雷打不動。他滴酒不沾,每周供應的兩次肉也忍住不吃,以此增強體魄。牟其中的身高超過1.8米,現在的體重為170斤左右。十年前顯得臃腫的體態,現在已經改變了。因此,有人說他是“六十多歲的身體,三十來歲的心髒”。
牟其中非常遵守監獄製度,在考核極為嚴格的洪山監獄,他從未有過違紀的行為發生,還多次獲得表揚。這也使得他繼無期徒刑改為18年有期徒刑之後,又獲得了減刑的機會。
牟其中在獄中已待了10年,但他的夢想從未終止,他計劃出去之後進行三個“最宏大也最科學的發展計劃”:發射88顆低軌道衛星、開發西伯利亞、喜馬拉雅耕雲播雨工程。他的計劃依然是那麼“超前”,或者說是“駭人聽聞”。
【南德實驗】:探索先進生產方式,做改革的試驗者
牟其中曾說:“我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試驗者、捍衛者。”這樣的人,是注定要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牟其中的性格中,先天有這種開拓者的因子。早在19歲時,生性愛好折騰和冒險的牟其中,便在一首《虞美人》的詞中寫下了“莫道大好河山無人顧”這樣豪邁之句。
牟其中曾創造過神話,也曾提出過驚人的點子。比如,他曾提出要把喜馬拉雅山炸個缺口,讓印度洋暖濕的季風吹進青藏高原;他還要為中國海軍買一艘蘇聯航空母艦……他是中國第一位登上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企業家,也是富豪榜上第一位落馬者。他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一位“失敗者”。
牟其中的商業意識總是超前而又孤獨。他創業的年代,外部環境比現在更加惡劣無序,他的每一次行為,總是走在製度的前麵,總是撞上鐵壁,他想打開外界的束縛,注定了要碰得頭破血流,這就是先行者的悲哀和需要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