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漫漫人生當中,誰都會犯錯誤,都會有不光彩的經曆,甚至有些錯誤是不可以原諒的。誌勇小時候就曾做過一件令其至今仍感到羞愧難當的錯事。一天,連隊裏來了個討飯的婦女,婦女還領著一個很小的孩子。連隊裏一個淘氣的半大孩子看到了討飯的婦女後,對其它孩子說,這位討飯的婦女故意給社會主義製度抹黑,沒準是個女特務。於是,在那個半大孩子的帶領下,一大群孩子追著討飯的婦女和她的孩子扔石子,誌勇也參與到了其中。婦女把孩子緊緊地在懷裏,用她柔弱的身體抵擋石子,小孩兒在婦女的懷裏被嚇得哇哇大哭。誌勇和其他連隊孩子一道把討飯的婦女追過四排幹才罷手。參與追打討飯婦女的孩子們在“社會主義好”的歌聲中“凱旋而歸”。回家後,誌勇興高采烈地對父母講述了事情的經過,被父親狠狠地打了一頓。現在回想起來,仍會自責一番。真不知道討飯的婦女和她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那次愚蠢的行動會不會給她們母子倆的心靈造成終生的陰影呢?這一錯誤永遠都不會有彌補的機會了,但願她們母子倆能夠平安,能夠原諒不懂事的孩子們所犯下的錯誤。
一個犯過錯誤的人明白是非曲直後便麵臨選擇:一種選擇是勇敢地站出來揭開自身的傷疤,不計名利、不計得失,以求獲得心靈的安慰;一種選擇是掩蓋過失、逃避責任,力求自保。如何作出選擇是一個人本質的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是整個國家的一個悲劇,是整個民族的一個悲劇,從某種角度上講,受害者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悲劇的製造過程,挨整的人不見得沒整過人。整過人的人應該像這位懺悔的知青叔叔一樣,深刻地剖析自己,把心靈的汙垢暴露在陽光之下借以警示後人。挨整的人應該像老場長的後人一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釋懷。
夕陽很不情願地躲到了地平線以下,把幾抹彩霞留在了天邊。被太陽曬了一天的翠柳疲倦了,低頭打盹,淘氣的晚風卻耐不住寂寞,不時從翠柳的頭上拂過,惹得翠柳懶散地擺動幾下腰枝。回訪的知青們卻不似翠柳,熱情非常高。他們聚集在場部機關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農場組織的聯歡晚會。
一個四十多歲的男知青走到前麵說:“兵團的戰友們,你們好!”人群隨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兵團的戰友”——這久違的稱呼代表著知青難忘的歲月,代表著知青曾經的理想,很能引起知青的共鳴。那名知青接著說到:“我原是五營二十三連的戰士,1969年下的鄉。下鄉時和戰友們一樣也懷著五光十色的夢想,也決心用自己的雙手把北大荒建設成北大倉。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令我倍感痛苦,於是千萬百計想返回城市。1977年國家恢複了高考,很幸運我如願以償。我清楚記得那年高考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又何止戰鬥了一年!戰友們!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留在了這裏。現在,很多戰友仍麵臨生活的考驗,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我要說的是即使生活再艱難,也不要放棄人生的希望,放棄人生的信念,應該學習這裏的鄉親們,他們的生活態度永遠樂觀向上,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在鄉親們麵前,我們應該感到慚愧,我們隻是過客,而鄉親們用智慧和汗水把當年的北大荒變成了今天的北大倉,實現了我們曾經的理想。我們所麵臨的困難與鄉親們遇到的困難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下麵我要朗誦一首當年在知青中廣為流傳的詩,獻給所有的戰友和鄉親們——食指的《相信未來》。”
台上的知青醞釀了一下感情,聲情並茂地朗誦起來:“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餘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誌勇也非常喜歡這首詩。生活的本身就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盡管有苦難、失意、疾病和死亡,但還有一樣更為重要的東西——希望。因為有希望的存在,人才會變得堅韌和隱忍,日子才變得有滋有味。誌勇通過一位回訪的知青叔叔了解到了教他遊泳的知青叔叔的情況:那位知青叔叔已經下崗了,靠修自行車維持生計。那位叔叔也想回來看看,因經濟條件所限,隻能作罷。知青這一代人已經承受了太多的苦難和不幸,或許還要繼續承受下去,真希望國家能早日達到富強的目標,至少讓這一代人有一個祥和、幸福的晚年。
“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啊彙成歌,彙成歌,彙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撥動著人們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上百名知青共同演繹的這首歌曲把聯歡晚會推向了高潮。這裏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對於參加聯歡會的大部分知青而言,他們人生十分之一的光陰是在這裏度過的,說蹉跎歲月也好,說青春無悔也罷,經曆過的就會留下印記,就會打下眷念的情結,在繁華喧囂的都市裏,他們仍懷有遊子般的鄉愁。
這個不眠之夜是屬於知青的,是屬於與共和國比肩成長的這代人的。在歌聲、歡笑和淚水中,他們重拾青春的激情;在擁抱和呐喊中期待朝陽的再次升起。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