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寒假轉瞬即逝,新的學期開始了,班主任張老師卻沒有來上課。同學們從代課老師那裏得知:張老師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厲害。本來補課期間,醫院就已經下了住院治療的通知單,張老師怕耽誤給學生上課,堅持不住院。即使假期中仍堅持義務為一些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補課,住院的事便一直拖了下來。開學前兩天,張老師備課時突然暈倒了,被同事們送進了縣醫院。張老師的病情已經寫在代課老師的臉上了,不祥的預感籠罩在同學們的心頭。
中午放學後,同學們自發地買了些水果、罐頭等營養品到醫院去看望張老師。大家怕影響張老師休息,就選了幾個代表進入病房,其餘的人安靜地守候在病房的外麵。風和露作為代表進入了病房,大家知道張老師對風和露十分器重。
病房裏白得有些耀眼。白色的牆壁,白色的床單,穿著白大褂的大夫和護士,同學們的心情和這病房一樣慘白。張老師躺在病床上打點滴,臉色蠟黃,人瘦得有些脫相了。看到同學們來了,張老師的臉上微微泛起了紅光,綻放出了笑容,靠著床頭依著被坐了起來。得知外麵還有很多學生,便讓愛人把其餘的同學也叫了進來,病房裏刹那間湧滿了學生,仿佛成了一間小小的教室。張老師詳細詢問了學生們假期裏的學習情況,對個別學生進行了重點分析,鼓勵大家要繼續努力,千萬不能鬆懈。他的聲音不大但非常清晰,像平時在講台上講課一樣。同學們神情專注地聆聽恩師的教誨,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
同學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張老師。張老師的愛人一直把同學們送到了醫院的大門外,並告訴大家一個噩耗:張老師得的是肝癌,已經到了晚期,癌細胞擴散了,最多也就能堅持兩三個月。張老師的愛人說出這個噩耗時,眼圈兒紅了,但很堅強,沒有讓眼淚流出來。她一再囑咐大家不要悲傷,不要再到醫院來了,不能耽誤學習,張老師最怕這樣了,因為張老師愛學生勝過愛他自己。很多同學流淚了,有的女同學忍不住小聲抽泣起來,大家怕張老師聽見,趕緊離開了醫院,走出很遠的地方,很多人放聲痛哭起來。
令人敬仰的張老師,18歲時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了北大荒。他本是北京一所著名中學的高材生,在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裏,他和大多數學子一樣,重點學習理科知識。如果不是因為*取消了高考,他是完全可以考入理工類重點大學。雄厚的理科功底使得他一下鄉便做了一所農村初級中學的數學教師,不久全縣聞名。恢複高考以後,他被點名調到了縣裏高中。為了讓更多的人考上大學,他放棄了參加高考的機會,甘當人梯。知青返城時,他仍沒走,作為長子他不願意回城與兄弟姐妹爭那所並不大的房子。他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他的根已經深深地紮在了北方的這片黑土地上。雖然他生活很拮據,但還是經常周濟一些更為貧困的農村學生,究竟幫助過多少人,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曆史應該感謝像張老師這樣的知青們,當年正是他們懷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理想奔赴祖國邊遠落後地區,他們給祖國貧瘠的土壤裏播撒下了知識的種子,用青春和汗水鑄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為當地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一段時間裏,班級的紀律特別的好,沒有人在班級裏大聲說笑,調皮厭學的同學也格外懂事,大家都在默默地學習,活動課都沒有人出去玩。任課老師都反映班級的氣氛太沉悶了,這樣下去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采取了強製措施,組織大家上體活課。
丁香花盛開的五月,張老師永遠離開了那方小小的三尺講台,離開了他傾注了滿腔熱血的學生,走了。他所教過的學生從四麵八方趕來為恩師送行,他曾任教的那個村子,舉村誌哀,鄉親們用最隆重的方式、最樸素的感情來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懷念。按照張老師遺願,他的骨灰埋在了下鄉時的小村外--通往小村學校的路旁。那條小路延伸了村裏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希望,留下過他青春的足跡和夢想。
班級黑板旁的牆上掛著張老師用過多年的三角板,每天都有同學仔細地擦拭。三角板下麵有一行裱好的字跡"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個三角板承載著一種偉大的師道精神,承載著一種偉大的人格魅力,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永遠地傳承下去。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