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建設模式創新與示範”項目的核心在機製創新。與以往許多項目偏重資金投入、硬件建設,增加機構編製不同,宿鬆縣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將創新點放在了機製創新上,在文化區域之間站與站的聯動互動上做文章。通過有效整合區域內的文化資源,降低公共文化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效益。為加強綜合文化站之間的聯動互動,該縣堅持“以鄉情為紐帶,以文化為載體”,通過高頻度的文化活動,促進區域內文化共享、共建與共榮。年初,縣文化部門統籌製定全縣總體活動方案,每個區域文化中心也要製定各自的具體活動方案。以二郎、程嶺兩個區域文化中心為例,今年前11個月,共開展文化活動約500場次,受益群眾約20000人次。
化蝶:區域文化聯動顯活力
從鄉鎮綜合文化站到農村區域文化服務中心,變化的決不僅僅是增加了幾個服務中心的名稱,也不是區域內站與站之間的簡單組合,而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帶來的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顯著提升。
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對政府而言,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務成本,密切了幹群關係。10月12日,“二郎區域文化中心?柳坪鄉?九九重陽”文藝彙演舉行,來自二郎文化區域五個鄉鎮的20多個參演節目在柳坪鄉綜合文化站廣場精彩上演,給節日裏的老年人送去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舉辦這樣大規模的文化活動在該鄉曆史上還是首次,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因為單個地方文化人才不足,排不出這樣多的文藝節目;二是因為舉辦這樣大規模的文化活動要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道具、服裝、演員工資……,基層政府財力難以承受。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建成後,一方麵可以充分調動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實現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麵在活動理念上強調“農民唱、唱農民”,把農民作為農村文化活動的主角,既滿足了群眾高漲的文化參與熱情,又省下了一筆不小的成本費用。“農村區域文化中心不但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務成本,而且密切了幹群關係,過去,我們到群眾中去,總是搞計劃生育、征地拆遷,少數群眾還不大理解,現在我們和群眾坐在一起看演出,和群眾的距離無形中拉近了”,柳坪鄉黨委書記郭繼春深有感觸地說。
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對群眾而言,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受益最大的還是廣大農民。9月28日,二郎區域文化中心在隘口鄉舉辦聯誼筆會,遠在深圳創業的二郎村村民朱金華,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聯係上隘口鄉綜合文化站表示要參加這次筆會,並提前兩天從深圳趕回了宿鬆。從小就喜歡書法的朱金華,在參加完這一次令他記憶深刻的筆會之後感慨地說,“如今家鄉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讓和這個漂泊在外的遊子頓生自豪感。”
在程嶺區域文化中心,“農民文化藝術節”已經成為東鄉環泊湖文化區域內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各項賽事在區域內五個鄉鎮舉行,保證各地群眾都能夠參加比賽、看上節目。“過去,總隻能在電視上欣賞到好看的文藝節目,現在咱們在家門口自己演,自己樂,更有意思”,程嶺鄉楊辛村青年農民李明中高興地說。二郎、程嶺區域文化中心隻是該縣開展農村群眾文化的一個縮影。據統計,今年以來,宿鬆縣區域文化服務中心共開展鄉村文化活動2000場次,受益群眾人次。
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對文化部門而言,搭建了一個其有效發揮指導作用的載體和平台。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建成後,縣文化館、圖書館、新黃梅演藝公司等文化專業部門和演藝團體便有了向下延伸工作的載體和平台,通過指導各地具體的文化活動,就可以幫助促進農村文化活動更好地開展。同時,通過開展大量的農村文化活動,讓農村文化隊伍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又提升了鄉鎮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工作水平和能力。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宿鬆縣農村區域文化中心走出了一條區域內文化聯動互動,共享共建共榮的新路,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累了新的經驗,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