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重假設法”對課堂學習的意義與成效(2 / 2)

第三重是對課文的一種延伸,在原文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敢於創造的精神。即以“假設課文中的事發生在現實中,在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和現實結合,充分進行聯想,增加其邏輯思維能力。

“三重假設法”在課堂中的應用範圍很廣,並不就是這樣單一的表現形式,具體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具體實施。

三、“三重假設法”和說、唱、表演等藝術的結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小學這個年齡階段不應該拘束於單調枯燥的聽說讀寫,而應該盡早讓學生通過在語文課堂的一些表現和思維,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從而讓學生自己知道如何在取長補短的同時,揚長避短②。

而之前有很多人表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不應該如此乏味,使得小學生在學不好語文的同時喪失興趣③。因此,采用“三重假設法”,可以讓學生以敘述、表演、唱歌、辯論等藝術方式,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獨特思維。

實際上,“三重假設法”就是老師以一種比較巧妙的方式,在課文內容的接觸上進行延伸,作為一個話題,抓住小學生好奇、跟隨模仿心理④,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敢於想象。這種結合,在使得小學語文教育更加有趣的同時,讓小學生感受更多中國文化和藝術。

“三重假設法”可以在語文課堂上訓練學生很多能力,讓教師跳出光寫不練,脫離現實的呆板教育圈子⑤,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能力,有利於其今後的多方麵發展。而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可以通過“三重假設法”,用“假設”為引子,引出活水,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進而鍛煉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和思維。□

參考文獻

①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②張進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學新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52-54

③胡誌明,《於漪同誌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安徽教育》,1990(3)

④高平,《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7-80

⑤肖建民,《關於於漪教文育人微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5(4)

(作者單位:安徽阜陽市穎州區清河路第一小學)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