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生是項目主體,多位教師跟進指導
在考核方案執行的過程中,學生是項目的主體。以《新聞評論》考核為例,要求每位同學完成一個專題,因此每位學生既是編輯,又是網頁技術人員,還是美工、音視頻製作人員,更是項目主管。因此,出色地完成項目是學生們的普遍追求。聯合考核的各門課程的教師在課堂及課下積極跟進指導,幫助學生攻克難題。這樣的模式顛覆了以往教師出考卷,學生被動考試的狀態,收獲了積極的效果。
4、在技能提高的同時,注重彙報、展示、溝通等職業素養的提升
德國是全球公認的職業教育領跑者,其“職業能力理論”被普遍接受。所謂基本職業能力及從業能力是勞動者從事一項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與具體職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①事實上,在國內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與人溝通、學習能力等方法和社會能力已經超越了專業能力成為用人單位首選的用人標準。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也是高職教育的必需。以項目考核來說,階段性彙報中的表達能力、PPT製作的能力、與聽眾的溝通能力,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與教師的溝通能力等都應成為考核點。畢竟,考核不是目的,促進學生技能和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才是關鍵。
三、學生評與教師評、階段評定與最終評定等多維度評定確定考核成績
確定考核方案,實現過程監控,最終需要通過考核成績來實現優劣的評定。結合考核方案的特征,為了相對客觀,也為了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成績考核環節,筆者在《新聞評論》的成績確定中進行了三個嚐試。
1、學生評與教師評結合
在最後項目的呈現及答辯環節中,聯合考試的幾位教師同時進入答辯現場聽取彙報並現場提問,學生現場回答。教師們在聽取彙報後隨時給出各門課考核的最終分數。與此同時,全體同學針對彙報人答辯情況,按照不同課程的考核標準給彙報同學的各門課程打出相應分數。教師將學生的評分相加平均處理,與教師給出的分數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統計,得出該生的最後分數。
2、階段性評定與最終評定結合
答辯的分數並不是最終的成績,階段性的小項目及日常素養占據了考核項目的一定比例。學生每完成一個小項目,教師即給出階段性成績,而出勤率、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也在成績中有所顯示。
3、綜合評定與單項評定結合
對於“聯合考核”來說,最終呈現的作品往往容易遮蓋住一門課程的優劣,因此,進行綜合評定和單項評定的結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針對最終呈現的專題網頁給出一個分數,再根據本門課程的主要考核點給出一個分數,兩者按比例相加即可。
事實上,人才培養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高職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簡單化,從某種層麵來說,意味著更複雜,更細致,更係統的教育體係的形成。“考核”正是這一係統的細小環節,對於像傳媒類這樣的強調“項目驅動”的技能型專業來說,考核往往決定著整個教育過程,因此,需要更精細,更科學。□
參考文獻
①薑太源主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4
(作者: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傳播係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