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媒介恐慌的形成原因
1、公眾因風險而產生焦慮,導致恐慌的形成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社會中彌漫著恐怖和危險的氣息,美國人民開始擔心周圍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生活也因為這次恐怖襲擊事件而發生了變化,出行時他們不再首選方便快捷的飛機,而是選擇他們認為安全的出行方式——汽車。但其實不然,據統計,每年美國高速公路上的車禍死亡人數是4萬人,這遠遠超過美國飛行中發生事故中的遇難人數。
2、公眾對媒介的依賴,誤將擬態環境作為真實環境去感知
媒介對受眾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媒介為受眾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和娛樂內容。因此,公眾的心理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大眾媒介的影響。李普曼提出過擬態環境的概念,他認為,媒介成為社會公眾了解現實社會的重要渠道。而公眾並沒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各個層麵,對各種新聞事件更不可能親臨現場。但公眾有很強的知情欲,會高度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有需求就要去尋找渠道,這時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呈現正好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在長期的接觸中,公眾會緊密依賴著媒介。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媒介呈現並不是完全客觀的呈現,媒介的報道並不是對新聞事件的如實還原。而受眾對媒介的報道流程無法知曉,所以會把媒介所提供的“擬態環境”當作真實的環境去感知。這樣,公眾的某些行為完全是對“擬態環境”的反應。
3、媒介對風險的過度呈現引起受眾的恐慌心理
媒介引發了突發事件背後的恐慌心理,它的手段就是大量的、過度渲染的新聞呈現。正是因為媒介對社會風險事件的大量報道才使得受眾感受到所生活的環境的種種不安全,這種恐慌心理甚至容易發展為集體恐慌。而媒介報道為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同時滿足自己的經濟利益,會不同程度誇張的、過度呈現風險事件。
4、媒介虛假構建新聞事實原貌,誘導受眾
媒介呈現信息後,公眾會根據報道產生猜測和聯想。所以是引導受眾向著有利方向思考和解決問題,還是向著不利方向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個決定權就掌握在了媒介手中。我們都知道大眾傳播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大眾傳播是社會影響受眾的重要工具,如果媒介從某一角度大肆渲染新聞事實,會對受眾產生誘導效應。
三、對媒介的啟示與思考
1、加強媒介自淨能力,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素養
媒介的傳播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等多種利益因素的影響,尤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媒介放棄傳媒應有的精神和原則,報道會出現低俗化、娛樂化、煽情化和新奇刺激化的趨勢。這時,媒介所呈現的信息並不是滿足受眾的知情欲,而是滿足受眾的娛樂性,甚至會煽動受眾,挑戰受眾的理性防線。所以要在根源遏製媒介恐慌的產生,就要加強媒介的社會責任,從媒介自身開始淨化,完善報道流程、加強組織協調,提高媒體從業人員專業主義精神。
2、報道突發事件時要尋找合適的角度,避免引起受眾恐慌
媒介隻是傳遞信息的載體,而媒體在傳遞新聞事實時會主觀的選擇報道角度、報道立場、報道方式以及傳播手段,呈現給受眾的信息是經過加工和構建的。所以在報道突發事件這樣的特殊新聞時,應考慮受眾的心理因素,巧妙地選取報道角度,消解受眾的恐慌心理。
避免受眾恐慌並不是嚴格控製新聞報道數量,而是要提高報道質量。要從新聞報道的數量、質量、角度、尺度等諸多方麵進行協調,以此推動新聞報道的改良和進步,將受眾從恐慌中解救出來。
3、報道時避免對風險事件的主觀判斷,同時要強化風險意識
媒體在報道風險事件的同時,也要對報道帶來的恐慌進行預警和避免,在報道的時候不要去妄下定論、大肆渲染,而要科學、理性的去分析和報道,盡量充分提供關於風險溝通與批判的信息,強化風險意識。對新聞要素不準確的信息,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求真,謹慎言語。避免因為媒體的“風險預言”而引發社會恐慌。
總之,媒介報道帶來的受眾恐慌應該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而媒介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媒體可以給受眾帶來恐慌,同時也可以規避恐慌;可以放大風險的呈現,也可以降低風險的危害。所以我們應該做好規避媒介報道帶來的受眾恐慌心理,減少風險事件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①烏爾裏希·貝克:《風險社會》[M].譯林出版社,2004
②[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③吳兵、鳳軼群,《媒介恐慌對社會的影響及啟示》[J].《軍事記者》,2010(8)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