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新聞報道的及時,讓新聞的美被凸顯,在受眾的思維裏做出特寫鏡頭般的視覺停留,突出了新聞的美。
三、以圖片、影像等為載體,使新聞具有簡約的外在美
伴隨著新聞報道內容同時出現的圖片、影像,把新聞所塑造的意境美物化了,美國著名紀實攝影師、攝影記者和新聞攝影教育家奧瑟·羅斯戴爾說:“攝影師注重形象的視覺感受,而攝影記者注重形象中所包含的信息。”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受眾更喜歡用最短的時間獲取大量的信息。因此編輯更注重新聞版麵以及整體架構的簡單明了的設計,通過統籌規劃,能夠使受眾在接受新聞的過程中有一種舒暢的感覺,得到美的享受。在平麵媒體中,目前編輯趨向簡潔的版麵設計,適當地“留白”或者插入一定與主題相關的圖片,不僅給受眾一個輕鬆適宜的閱讀空間,也增加了整體的美感,更利於新聞的廣泛傳播。而在電視新聞中,主要依靠具體形象的畫麵,言簡意賅的表達新聞的主題內容。
2013年4月,國內許多新聞類雜誌的封麵文章,多是圍繞著彭麗媛出訪的新聞展開。封麵照片也多是彭麗媛肖像,讓讀者驚訝的同時,也讓讀者眼前一亮。圖片、影像的運用,使得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簡約化,使新聞版麵、視覺效果更加突出,從而在新聞的外在形式上體現了新聞的美。
四、新聞的社會效應深化了新聞的美
同西方國家不同,“第一夫人”這個概念在中國沒有得到特別的宣傳和重視,這固然有政治傳統和曆史的原因,但在新的時代,當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越來越多的看到、聽到其他國家“第一夫人”的消息時,自然會對我們自己的“第一夫人”有所期待。當一個國家有了一個受人尊敬、喜愛的“第一夫人”時,無論對內對外,都會對這個國家的形象塑造有所助益。
新聞傳播要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和接受新生事物,和時代同步,所以,當中國“第一夫人”出現之時,媒體就做了大量關於“第一夫人”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被其它傳播媒介轉載,引起廣大受眾的熱議和關注。
2013年3月25日,“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參觀了坦桑尼亞“婦女與發展基金會”,並送給非洲總統夫人一套中國護膚品牌“百雀羚”。百雀羚是創立於1931年的上海品牌,改革開放後,國際大牌強勢入駐,百雀羚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而這則關於“第一夫人”送友人百雀羚的新聞一出現,就引起了很多受眾的關注,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這個已經鮮為人知的品牌。之後,百雀羚的銷量大幅度的上升。
這是新聞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它導致了國貨熱,推動了民族企業品牌的發展,同時,也在不經意中影響了國人的價值取向,傳播正能量,從而使新聞帶來的社會效應深化了新聞的美,讓新聞的價值更好的體現出來。
結語
雖然新聞美學的出現與研究較之其它學科要晚一些,但它與其它藝術門類的美學是一樣的,有著自己的廣闊研究領域和極強的實用性。當今新聞事業發展迅猛,競爭激烈,從美學的角度來研究新聞,會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新聞現象,以審美的眼光來從事新聞實踐,有助於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①盧焱,《論電視新聞美學》[J].《焦作工學院學報》,2001(2)
②龐躍輝,《明示真相與正確引導的結合》[J].《新聞采編》,2005(1):29-30
③張立斌,《新聞美學論綱》[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1):15-22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