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策略探析(2 / 3)

3、數字平台搭建不到位

“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形成關鍵在於渠道的建設,渠道建設的關鍵在於技術轉化,因此擁有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搭建具有一定盈利模式的數字化網絡平台至關重要。”③數字出版平台肩負著將海量信息資源進行分析、加工並最終整合成數據庫的重任,其重要性和複雜性不言而喻。成熟的數字出版平台應該是多元的,包括電信運營商型、技術服務型、文學創作型等數字內容投送平台。

目前我國數字平台問題不少,缺乏統一的行業執行標準和文本格式(現有PDF、CEB、PDG等格式)。標準不統一導致終端無法兼容,就會出現讀者在閱讀不同數字出版物時,要購買支持不同格式的閱讀器等問題;整合初期,數字出版平台無特色。如北大方正、書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線等電子書出版商提供的數據和服務都很相似。

4、專業人才缺乏

數字化出版從業者不僅要具備傳統出版的業務能力,還要具備新媒體出版知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課題組預測:到2020年,我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1.5%左右,人才隊伍總量將達到1000多萬人。其中數字出版人才400萬人,然而目前據測算符合要求的僅有5%,數字出版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嚴重。④目前絕大多數傳統出版單位都存在人才緊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數字化轉型的進度。

三、國內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策略

1、借鑒國外經驗,明晰轉型方向

“2011年世界出版業數字化變革繼續加速,美國電子書淨收入達到20.7億美元,較2010年翻了一番,英國電子書全年消費總額同比增長了366%。”⑤雖然目前國內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經營相對艱難、盈利相對較少,但我們更應看到轉型背後的巨大潛力。

聖智學習集團是世界範圍內教育出版領域的領袖,其企業發展的規劃與實施關涉到整個行業的轉型。2012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納德·鄧恩分享了集團的轉型經驗,即由最初開發領先的教材、百科全書和原始檔案,轉向電子書和數碼產品,他們現已開始整合各種應用,為營造個性化學習體驗提供定製服務。雖然這隻是教育出版數字轉型的一個案例,但其成功經驗同樣值得其他出版社或企業在轉型初期進行學習。

2、推動產業基地建設,發展行業聯盟,形成適當經濟規模

我國現已建成上海、重慶、廣東等多個國家級數字出版產業基地,但仍存在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基地較少且分散、行業之間配合程度低等不足。單獨的產業基地很難在短時間達到適度的經濟規模,國際競爭力偏低。因此推動建立更多產業基地的建議以及各基地之間的互補合作顯得極為重要。

2012年4月,由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出版單位、數字出版技術服務商、風險投資機構共同發起的數字與新媒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合肥成立。2012年5月,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和美國紐約商務傳媒集團簽訂5年合作計劃,聯合國際作家書局推出《中國·新疆叢書》,包括圖書、電子出版物和音像製品,分別以英、漢、維吾爾3種文字出版。

出版發行機構、出版發行集團、出版社的縱向聯合是業界最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也是數字化浪潮下轉型的必然趨勢。跨行業、跨國界合作,對技術平台的共建、技術應用的推廣、數字內容的創造和專業人才的培養都起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