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HallucinatoryRealism”的翻譯看媒體的責任(2 / 3)

2012年10月12日,中國各大報刊將莫言獲獎推送到了報紙最顯眼的位置,並冠以各種華麗的辭藻。影響較大的有《重慶時報》的文章《諾貝爾文學獎不會辜負的價值文明》,《廣州日報》的文章《諾獎,讓中文更加自信》,《解放日報》的文章《讓我們從容地微笑》,《南方都市報》的文章《莫言獲獎,文學的,世界的》等等。這些文章中,直接引用頒獎詞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鏗鏘有力。

2012年10月12日,《晶報》刊登出《祝賀莫言,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一文,寫到“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曆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④

這是中國的新聞媒體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首次對“魔幻現實主義”一詞做出糾正和辯護。在接下來幾天的“莫言熱”效應中,也有主流媒體對這個敏感的詞語做出一定程度的注解。

2012年10月15日,中央電視台《麵對麵》欄目采訪莫言,主持人董倩問到“他們給您的頒獎詞,和您內心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合一的麼?”“應該說他這個頒獎詞表述出了我小說的某些特性。”“那您覺得他們讀懂了?”“他當然讀懂了,好像我看,聽他們說,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好像也不太準確,好像是虛幻還是什麼,跟民間故事,還有社會問題跟曆史的這麼兩種結合,這個我覺得還是比較準確的。”⑤

201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的一版中《(2012年諾貝爾獎)莫言說》一文引人注目,文章中莫言就記者的提問回答道:“關於頒獎詞,據說翻譯得不太準確,我看到有兩種譯法,一是幻覺,二是幻象,好像還有一些譯法,總之是一個與魔幻不同的概念。”⑥

2012年10月18日1點57分,鳳凰網轉載當天《重慶日報》的文章《川外副教授晏紅:諾獎頒獎詞翻譯不準確》,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晏紅認為,“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的中文翻譯不準確,莫言的風格不完全是魔幻現實主義,更有他個人的特色,“奇倔而獨特的想象”才是諾獎對莫言風格的界定。

2012年11月12日,人民網發表文章《莫言長兄:不少專家對莫言的評論頗有誤讀之嫌》中,莫言兄長管謨賢看到許多媒體都在宣揚頒獎詞是“魔幻現實主義”時,解釋道“諾獎頒獎詞中所講的‘幻覺、似幻覺的’意思,被有些研究者解讀成‘魔幻現實主義’,這不是莫言的初衷與追求。”

2012年10月25日,曾17次出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謝爾·埃斯普馬克教授做客上海,他似乎對中國媒體翻譯的“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頗有微詞,他說:“我覺得翻譯錯了。為什麼要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我們的頒獎詞裏用的詞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因為這個詞已經過時了。”⑦“這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爾克斯或福克納,好像莫言隻是在模仿別人,這會貶低他的價值。我們的頒獎詞更有幻覺、幻想的意味,他的想象力豐富,紮根於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⑧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公開發言、莫言兄長的解釋、大學教授的公開醒目指責、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媒體的傳播、莫言的公開辯護雖然都零星點點地出現在互聯網和各大主流媒體中,但是依舊沒有大範圍吸引到讀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