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譫妄現實主義呢?在1981年出版的《牛津20世紀藝術大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對“譫妄現實主義”的定義為:“精細正確的細節描繪,但這種現實主義並不描述外部現實,因為它用現實手法描述的主題隻屬於夢境和幻想。”德國歌德大學的林德勒教授則指出,“譫妄現實主義追求的是一種類似夢境的真實”。可見,譫妄現實主義是在現實的世界中去描述夢境和幻想,並通過現實的主客觀事件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幻覺或者錯覺。
筆者認為,魔幻現實主義和譫妄現實主義的最大區別在於:兩者的創作發生場域和技巧不一樣。前者的魔幻是被有意製造出來的幻境,是人利用相關物質工具有意識的製造發生的。在魔幻世界中作者操縱發生著或將要發生的一切,它人為地將讀者帶進一種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完全不分、甚至主客事物不分的混沌世界。總之,魔幻是暫時將現實世界從人的麵前消解掉,試圖讓裏麵的人失去對主客觀世界的辨認,而譫妄是發生在現實世界的人的身上,它是人由於病變或類似於病變而產生的一種意識不清,從而出現幻覺和錯覺的夢境狀態。這種境地移植到文學創作中,就是通過主人公的譫妄製造出一個類似夢境的世界。但是又在這種類似夢境中重現曾經發生的真實事件,意即在類似夢境中展現出作為類似夢境的真實的一麵。實質上,譫妄現實主義的寫法最終還是落在對現實的思考上。
莫言長期生活在鄉村感受鄉土文化,將民間故事、曆史和社會文化結合,放大自我感官和幻覺,在文學中納入超現實事件,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發生決裂,用語言使角色處於譫妄狀態來表現現實和審美,使其所敘述的病態成為折射和反抗現實藝術的一部分,無言的宣告著自我風格。正如莫言自己在領獎台上所述:“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④”。所以,諾貝爾評論委員會用譫妄現實主義(“hallucinatory realism”)來賦予莫言的作品,從某種層麵上是對他的一種極大讚同。
三、從《蛙》中分析莫言的譫妄現實主義
既然莫言作品體現的是譫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那麼,其中的譫妄和現實究竟涵蓋了什麼關係?一方麵,我們通常在莫言作品中看到其呼之欲出的對現實的描寫,卻看不到他如其他作家那般對現實的尖銳抗衡,在其作品中的敘述方式表達上是比較隱晦。而其小說中對病態、血腥和暴力的敘述語言,更多的是反映現實,而不是用藝術去折射現實,這也是其對譫妄文化的直接顯現。另一方麵,莫言在作品中,不會將某個中心人物的譫妄意識來勾勒他的主要思想傾向,而是會偏重於將曆史與現實重疊,把故事與故事串聯起來,這樣做一方麵可以便讀者實現閱讀快感,創造與眾不同的地方特征,另一方麵將譫妄現實主義運用到中國實際的曆史事件中,很容易產生對曆史的無奈和共鳴感,這也正符合了頒獎詞中“將譫妄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曆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真正意義。下麵,我們著重以《蛙》中的一個典型片段為例,淺析譫妄現實主義在其文本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