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影視製作投融資的演化分析(3 / 3)

未來影視製作投融資的發展大體有兩大趨勢,一是資本更加社會化,二是投資效益最大化。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被定為戰略性產業之後,各地的文化產業基金也蜂擁而起。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帶有行業色彩的影視產業基金也隨之興起,其投資對象主要為影視行業的非上市企業,投資期限通常為三到七年。

1、私募股權基金

活躍在我國影視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主要有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韋恩斯坦(TWC)亞洲電影基金等。但由於風險過高,且沒有形成完善的退出機製,中國影視製作市場PE/VC雖呼聲很高,但基本仍處於觀望狀態。2012年第一季度僅有一起投資案例,前期獲得投資的公司也大多集中在動漫製作公司。截至2011年,國內針對文化產業的專項基金累計超過100隻,承諾募集資金總額超過1300億元。鑒於影視產業基金融資寬鬆的準入條件,為影視與資本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隨著募資的不斷到位,未來3-5年內上千億的資金需要在文化傳媒領域覓出口。

2、尋求上市融資

2007年11月,橙天娛樂借殼嘉禾娛樂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娛樂公司。2009年,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標誌著中國民營影視產業進入資本化運作時代。而2010年中影積極籌劃主板上市則標誌著在資本市場助力之下,國產影視製作業走向產業化道路。2010年10月,證監會批準華策影視登陸資本市場,以每股68元的價格募得資金12億元,用於影視劇項目運營。2012年7月12日,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標誌著上海第一家影視製作公司已成功登陸中國A股市場。影視企業通過上市,不僅可以建立直接的融資渠道,品牌影響力也大幅提升,加強了整合的資源能力。

3、版權質押融資

2007年,《寶蓮燈前傳》與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簽訂了一份以版權作為抵押的貸款合同,成為我國第一部版權質押貸款融資的電視劇。2008年5月14日,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簽訂了1億元版權抵押貸款,這是商業銀行第一次以電視劇作品版權增信拓展的擔保方式為電視劇製作企業提供的多個電視劇項目打包貸款。2009年12月18日,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國民生銀行聯合舉辦“中國電視劇導演集體授信簽約暨新聞發布會”,楊亞洲、李少紅、張國立等23名優秀電視劇導演共獲得了1億多元的授信額度及授信證書。無形資產主要是指版權、衍生品開發權、品牌、市場影響力等,影視項目打包“版權抵押”在國際上已經比較成熟,無形資產融資也在不斷湧現出新的模式。□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ZXZY)】

參考文獻

①鄧力群主編:《當代中國電影(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②《2012中外電影合拍大事記》

③劉冬,《20家PE高價熱捧海潤影視:文化產業投資“僧多粥少”困局待解》[N].《第一財經日報》,2012.10.15,A13

④黃升民、趙子忠,《2002:透視中國電影產業投資》[J].《現代傳播》,2003(1)

⑤尹鴻、程文,《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12(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