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2 / 2)

1、網絡空間營造了意見環境

硬新聞即使是在注重“意見自由”的自媒體時代,也是以其“權威性”使網民們信任這一信息來源。而且很多硬新聞都是由傳統媒體發出,在新媒體上得到二次的。在與自身利益“無關緊要”的軟新聞方麵人們可以各抒己見。

我們不難看到的是,一個人在虛構的網絡空間中表現得比在現實社會中開放得多。究其原因就是網絡傳播“匿名性”的特點使人們更加方便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抱著不用承擔像現實社會中一樣嚴格的法律或道德責任的心態信口開河。那麼,社會共同規範會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消失嗎?答案是否定的。約瑟夫.B.瓦爾特曾指出“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隻是提供給人們機會,以人們渴望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想法和衝動是人自身具有的,隻不過通過科技手段更容易實現它們”。②也就是說,人們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依然存在。隻是被人與人之間的屏幕,或者說被虛擬的網絡環境給隔開而變得更為隱蔽了。

2、個人恐懼被孤立這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都存在

人的社會性使人與生俱來有一種恐懼孤獨的天性。如果一個人想要跟隨大多數來避免這種孤立帶來的恐懼,那就需要結成群體,這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基本動機之一。社會的道德規範並沒有具體的硬性約束,它就是以多數人不約而同認為的行為為準的。

在網絡時代,尤其是新浪微博從2010年正式啟動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博隨時隨地發布自己想表達的觀點。這樣看來我們和那些專業機構的微博用戶以及大V的意見領袖有同樣的話語權,傳播生態看似是平衡了。然而我們也看到,在新浪微博上轉發次數高的往往是微博名稱後麵加“V”的實名認證者。比如《新京報》評論版開設的官微,《南方周末》評論員李鐵等微博意見領袖,在吸納了大眾廣泛的意見的同時也在引導著輿論。他們背後的專業媒體公信力是每一個微博普通用戶無法比擬的。

3、高度開放的網絡空間隻是削弱了孤獨對人的威懾力

即使在匿名的網絡環境中,人們還是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來估計與自己意見相似的民意狀況,局限在這個有著共同價值觀的群體中眾說紛紜。對於這一現象,諾依曼創造出“準統計感”這個詞做以說明③。群體壓力讓人產生失調,而從眾是減少失調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網絡傳播條件下,網絡技術給人們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感,除了傳統媒體帶來的物理空間外,又有了網絡這一虛擬空間。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的延伸。人體器官借助媒介感知到更多的信息。由此看來,這一環境下人們對孤獨感的恐懼就沒那麼明顯了。人們完全可以在網絡中尋找意見相似者結成群體來消除處於劣勢地位的“少數派”所帶來的孤獨恐懼。的確,網絡中的多數群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想象一下一個人可能會被起初選擇的群體在另一個話題上孤立了,但他還是可以立即跳到另一個意見相同的群體中。

結語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中,從眾心理、社會壓力、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總是間接或直接的存在著。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甚至比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9-203

②約瑟夫.B.瓦爾特,《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非人性、人際性和超人際性的互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443

③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大眾觀念理論:沉默螺旋的概念》[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40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