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物質利益的片麵追求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訪問量,點擊率體現了網絡媒體競爭市場的商業欲望,這些數據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網站的生死存亡。因此他們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就忽視了社會責任。
(3)我國網絡受眾媒介素養不高加劇了網絡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網民發言隨意、目的不明、主題分散,難免帶來了謠言增多,隱私泄露,言論非理性等問題,如果編輯未能及時疏導自然就容易出現偏差。
(4)網絡監管的漏洞和網絡法規的不健全使網絡新聞報道低俗化。個別網站所傳播的信息引發公眾對網絡媒體的懷疑,降低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有些規定已經趕不上技術和形勢的發展,需要進行修改。
2、網絡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1)正確引導輿論和輿論監督責任。輿論是公眾所公開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的所有媒體應該肩負的一項重要責任。輿論監督一般是指公眾通過媒體,對某一錯誤事件(行為)進行批評,以達到公正的處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網民的輿論不能一味地壓製也不能放任,要特別重視他們的心聲,應借助技術和資源整合優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尤其是突發事件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不可預料性,一條微博,一篇帖子,就可能引起社會波動,甚至是社會危機。就拿2011年發生的搶鹽事件為例,日本9級大地震發生後造成的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的民眾開始恐慌,因為日本是中國的近鄰,有人趁這個機會傳播食鹽能防核輻射的謠言,引起了“搶鹽”行為。當時網絡媒體的全麵分析發揮了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
(2)真實而公正的報道新聞。網絡媒體具有較強的自由性,也導致了虛假信息的泛濫,接收者麵對海量的信息無所適從。這就造成了網絡媒體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低於傳統媒體。媒體應該遵守新聞原則,建立自己的權威性。監管部門要切實負責,應依法重點監控並嚴厲處罰擅自發布虛假新聞的相關網站;健全舉報製度,充分調動網友揭露打擊虛假新聞的積極性。
(3)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做社會與公眾的耳目喉舌。網絡媒體不僅僅是信息傳播媒介,還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會的輿論引導者,網民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參與國家大事、焦點問題事件的討論、評價。
(4)提供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網絡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和音樂結合在一起,以多媒體播放的形式給受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娛樂活動,因此,要防止傳播不良信息,保證它所傳達的是知識性的,趣味性的,富有人情味的信息,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豐富廣大受眾的文化生活。
3、加強網絡媒體社會責任的措施
(1)強化網絡媒體的把關作用。網絡中,版主不能禁止大家發言,但可以引導大家發言,隻有盡快掌握事態的進展,才可以明確哪些發言是假的,可以對其進行刪除。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自然會避免低俗信息的傳播。現在的問題是,主流媒體的網站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及時,或者投入的力量不夠多。
(2)加強政府的網絡傳播法製建設。把法律規範貫徹到網絡技術、產業、內容、安全等各個方麵,製定相關法規政策,製定有獎舉報政策,營造網絡安全環境。政府應該采取法製手段對互聯網信息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執行審批製度,從事網絡服務的網絡服務商(ISP、ICP)必須報公安機關批準並備案,如發現有不正當的行為,立即取消其經營資格,並依法嚴懲。對國外ISP、ICP而言,國家可利用防火牆和過濾軟件等技術手段攔截國外非法的ISP、ICP內容。
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完善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體係。
(3)提高網民媒介素養。麵對網上的海量信息,網民要分清正確的和錯誤的,或有用和無用的信息。確定信息的來源,要提升對信息的提取、分析、判斷、辨別的能力,充當自己的把關人。
結語
網絡媒體的市場化運作在中國還處於初級階段,努力提高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思想覺悟,進一步完善管理機製,強化行業自律,倡導科學、正確把握網絡輿論導向,使網絡媒體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①林建宗,《網絡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商業文化》,2010(8)
②羅文東、鄭潔,《網絡媒體社會責任及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功能》[J].《理論學刊》,2010(11)
③李珍珍,《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J].《學術探討》,2011(6)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