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傳播方式:實時的“心跳”傳播更快更方便
微博在登錄後需要刷新方可更新信息,手機短信則幾乎是同時傳遞。而微信隻要在有網絡的地方,登錄之後,係統便會提醒用戶。運營商將微信這種在線模式和係統及時的信息提示稱為“及時的心跳”,在占領運營商網絡通道並時不時的信息提醒的同時並不繳納費用(除去流量費外),這樣的信息傳播模式方便了手機微信用戶。隻要保持微信在線,隨時可以收到對方的信息。渠道被免費占領,加大網絡擁堵,增加了運營商對微信收費的另一個理由。
三、事件主體之間利益博弈的推動作用
多方利益主體演繹“擬態環境”,催生“微信收費”輿論。事件的利益主體主要有三方,即騰訊公司、運營商和微信用戶。在這之間還有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國家工信部。在此,筆者對事件中各方的態度和行為進行分析。
1、運營商暗示“微信收費”,製造輿論
2013年1月4日,媒體紛紛報道“從2012年的全年數據來看,電信運營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電話業務量甚至也下降了5%。”為此,運營商從今年1月便開始布局,試圖在輿論上造勢以為自己向騰訊收費鋪平道路。在公開自身業務量下滑的同時,運營商們將微信永遠在線所產生的及時“心跳”造成網絡擁堵為由直指OTT業務,暗藏將向微信所屬騰訊公司收取一定費用的信息。
2、媒體討論收費事件,形成輿論場
隨後,OTT業務引發“微信收費”的報道不斷。北晨網《微信將收費?傳運營商正與騰訊談判》,國際融資服務網《微信盈利隱憂:開收費站還想跑車 020難鋪開》,北京晨報《微信即將收費?騰訊:這是謠言》,廣州日報《騰訊:微信將收費是謠言》。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紛紛展開對“微信收費”事件的討論,試圖解開謎題。筆者在百度中分4個時間段,在高級搜索輸入關鍵詞“微信收費”得出的數據。
3月31日至4月11日期間,媒介和大眾的關注度達到最高值。
3、刺激信息出現,工信部激化輿論
3月3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二屆“嶺南論壇”上提出微信有收費可能,並稱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微信收費一事,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但不會大幅收費。4月2日,@“人稱T客”發布微博稱,7月1日微信收費(信息每條0.05元,語音每條0.1元)。至此,新的熱點信息激化了“微信收費”輿論的形成。
此時,3億微信用戶已經按捺不住,矛頭直指傳統壟斷企業運營商,誤將“微信收費”理解為“運營商施壓騰訊向微信用戶收費,就算暫時不收費,將來的盈利模式的背後用戶才是真正買單的人。”筆者就微博網友對此事的不同觀點的數據分析。刺激信息出現後,“微信收費”事件輿論達到高潮,對網友觀點做出的抽樣調查更具代表性。
4、溫馨提示:輿論平息
在整個事件中,騰訊除幾次辟謠外並沒有做過多的評論,冷靜觀望和置身事外的態度在網友們對運營商的口誅筆伐的同時贏得了大量的正麵口碑和關注度。並在合適的時候發布表辟謠申明表示將啟動微信官方微博發布辟謠信息,2.5G網絡優化計劃緩解網絡擁堵問題,不過自始至終並未明確提及微信並不會向用戶收取費用,直到4月11日微信發布“溫馨提示”才明確說明微信不會向用戶收費,此後,輿論得到平息。
結語
在整個事件中微信的傳播特征和利益主體的博弈使這一商業問題最後演變成社會公共事件,形成輿論。輿論雖已平息,但微信與運營商之間的矛盾還在,運營商如何改變自己的窘態,微信如何擺脫渠道的占用問題,為避免新的利益糾紛,相關部門還需要更多的改革創新和努力。□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陳作平:《新聞傳播學前沿2009-2010》[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③百度百科,微信[EB/OL].
④方誌鑫、蔡莉白,《從傳播學角度看微信的興起》[J].《科學導刊》,2012(3)
⑤蔡茂州,《芻議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其發展趨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7)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