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節目的火爆程度除了跟節目自身的內容創作有關,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被不被受眾所認可。那麼《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的受眾群體都集中在哪個年齡層以及他們的接受心理又是怎樣的?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麵略概括之。
1、年輕的女性受眾比例高達八成
綜藝節目在女性群體中更收歡迎,而《爸爸去哪兒》由於林誌穎、田亮、張亮以及郭濤的加盟更是吸引眾多女粉絲一探究竟。在一項關於《爸爸去哪兒》的受眾使用與滿足調查報告中,我們看到男性粉絲與女性粉絲的比例呈二八分布,被調查者的年齡橫跨13歲到63歲,主體觀眾覆蓋了高中生到40歲左右的觀眾,該節目受眾的平均年齡在22歲左右,這些數據也證明了該節目的暖暖父子情吸引了大多數適婚年輕人,特別是女性觀眾的眼球。
2、全媒體環境下的超高受眾參與度
在全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社交網絡所具有的聊天、視頻分享功能使《爸爸去哪兒》節目又多了另一種傳播方式。僅新浪微博關於“爸爸去哪兒”這一話題的討論就高達60萬條之餘,而《爸爸去哪兒》官方微博也擁有200萬的粉絲量,除此之外,“森碟”、“黑米”、“奧特蛋”、“佳偶天橙”、“寇靜一定拯救了銀河係”等節目相關的話題也引發了十萬以上的微博討論量。
不僅如此,《爸爸去哪兒》中的“星爸”、“星媽”們的微博粉絲數量也都在一夜之間激增,林誌穎微博粉絲數量更是突破3000萬。除了積極“曬”寶貝的生活照之外,王嶽倫、田亮、張亮、郭濤等“星爸”更是與粉絲互動,派送自己與孩子的合照做禮物送給大家。在新媒體環境下,普通粉絲與明星之間的距離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可以產生互動的平等關係,受眾通過自己的參與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而後更加積極關注這檔節目以及節目背後的故事,構成一種良性循環。
三、《爸爸去哪兒》寓教於樂的功能和人文意蘊
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曆中,父愛是不可缺失的一環。在現代社會高節奏生活中,父親往往終日在外忙碌,照顧孩子和家庭的責任通常由母親承擔,而《爸爸去哪兒》這一節目給中國大多數家庭上了一堂詼諧、幽默的“親子教育課”。
2013年10月8日舉行的《爸爸去哪兒》首映禮上,湖南衛視台長呂煥斌曾明確表示該節目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收視上的愉悅,更多的是讓已經擁有、即將擁有孩子的家庭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父子關係、怎樣為孩子贏得更好的未來。而幾周下來,這個目的的確達到了。國內許多SNS上展開了關於哪個“星爸”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探討,其中拿女兒Cindy沒辦法的田亮被評為教育方式最差的爸爸,而以“哥們兒模式”與兒子天天相處的最年輕爸爸張亮則被網友和教育專家評為“中國好爸爸。”很多觀眾也從五位明星父親上看到了自己與孩子相處時的缺點與不足,覺得應該抽出更多時間陪孩子,讓其形成更加勇敢、獨立、堅強的性格。令人印象頗深的是,在湖南衛視一次街頭隨機采訪中,一位“80後”的男性觀眾更是大方表示在看完幾期節目後決定提前實施“生子大計”。
在泛娛樂化時代,《爸爸去哪兒》節目凝聚父愛正能量,回歸主流價值觀,大膽創新,在重複化、同質化的音樂類真人秀充斥熒屏的情況下,利用中國傳統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以及父子(女)間溫馨互動的畫麵,給觀眾以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愉悅和享受,成功創造了電視綜藝節目的新榜樣,因此,在商業利益和道德使命的驅使下,筆者有理由期待越來越多的像《爸爸去哪兒》一樣“接地氣”、製作精良的真人秀節目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參考文獻
①謝耘耕、陳紅:《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
②嚴三九,《關於引進海外電視選秀節目模式的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0)
③張波,《中國電視節目原創力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0)
④張忠仁,《當前電視真人秀的傳播困境與解決之道》[J].《現代傳播》,2010(10)
⑤宋佳儀,《我國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探析》[J].《大眾文藝》,2010(23)
⑥鄭健,《符號消費視角下的明星選秀節目反思》[J].《青年記者》,2013(9)
⑦彭淩麗、王娜娜,《淺析中韓真人秀節目的發展趨勢》[J].《聲屏世界》,2013(6)
(作者:重慶工商大學2011級傳播學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