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聽寫”節目對電視發展的啟迪(2 / 2)

三、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蘊涵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交流成為社會生活常態,很多中國孩子都是吃著“麥當勞”、喝著“可口可樂”長大的,這種環境和氛圍似乎形成國人一種集體無意識——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這是因為未能深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得出的膚淺結論,有點虛妄和想當然。

“漢字聽寫比賽”的成功舉辦,有力地糾正了上述社會心理偏向。畢竟,作為華人,漢字和漢語才是靈魂的棲息地,是精神的家園。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驕傲,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有深遠、深厚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功能,隻要我們靜下心來,多品味漢字的間架結構,什麼話也不用說,也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安靜氣息抵達內心,漢字的音節美、均衡美、韻味美、恬靜美,總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享受和愉悅。所以,我們應該及時糾正妄自菲薄的文化傾向,不一味陶醉在單一文化中難以自拔,忘了自己的根。

“漢字聽寫大會”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引發了社會對漢字乃至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經驗,沿著這一思路繼續開拓更廣的節目領域。與此同時,為了這一類節目的健康發展,也有必要檢討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要均衡難易度。聽寫競賽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各隊輪流上場時麵臨不同題目,且難易程度存在明顯差異。題目隨機性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如果改進賽製,同一題目各隊都派一名隊員上場,不論題目難易程度如何,都麵臨均等機會。這樣,不僅可以使競賽更具觀賞性,而且能夠提高直播效率,使更多的隊員有機會上場競技。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精髓,也是競技比賽的基本原則,隻有提供平等的競爭條件,才能真正比出水平。

其次,要重視實用性。聽寫競賽中遇到一些生僻字,現場成年人書寫正確率極低,上場競技的中學生卻能夠正確書寫。究其原因,一方麵是成年人對電腦的依賴,導致提筆忘字成為常態;另一方麵,是參賽學生投入了大量時間反複學習和記憶。由此導致一個問題,信息時代如何學習漢字?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按照經濟原則應以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人們學習漢字的重點應集中在常用字。除了專業人士外,一般人對生僻字隻要會讀即可。漢字聽寫大會不妨改為漢字讀寫大會,競賽內容包括常用字的聽寫和生僻字的讀音。這樣,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也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三,要注意培養創造力。漢字聽寫大會,參賽隊員展示了超強的記憶力。這既令人感歎,也令人擔憂。信息時代創造力取代資本,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電腦網絡和搜索軟件的開發,使人們記憶力的價值相對下降。審時度勢,教育的重點應從提高記憶力轉向培養創造力。在比賽中可以加入填空、組詞和造句等元素,比拚參賽隊員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其中,具有創意的正確詞句,還可以適當加分。這樣,不僅可以使競賽內容更精彩,也有利於增強人們的創新意識。

期待著“漢字聽寫大會”能像當紅綜藝節目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影響力日益擴大,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成為全民關注的電視活動。有人說電視助長了情感幼稚病;電視上存在過多的程式化,節目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電視被有限、狹窄的題材所禁錮……②但是作為電視人,隻要多多汲取其經驗,多研究其不足,在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上下功夫,用符合電視規律的合理合情和富於創意的形式展現豐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就一定能在弘揚民族文化和謀求商業價值上尋找到新的方向。期待有更多電視人拿出辦歌舞、相親類節目的熱情,在娛樂至上、歌舞當家的時代,為中華文明傳承和推廣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參考文獻

①張晨、衛夢嬌,《電視娛樂產業中的利益衝突與協調——從電視娛樂節目之“俗”說起》[J].《新聞世界》,2013(8)

②黃學建:《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