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信息量的角度看新聞標題的製作(2 / 3)

二、新聞標題信息化的製約因素

1、事實的真實性

新聞具有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的特點。作為新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標題也應該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標題中呈現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客觀的。新聞工作者在創作新聞標題時需要把事實作為第一要素。例如1978年新華社陝西分社社長馮森齡到延安采訪後,針對農民生活困難的問題,寫下題為“延安有很多農民上街要飯”、“延安農民去年口糧不足二百斤,大家深切懷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的新聞標題。為此馮老受了不少苦,但卻展現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新聞標題必須用客觀事實來說話,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利用讀者的好奇心,在新聞標題創作中嘩眾取寵,表述上花樣百出,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形成了惡搞的效果。例如南京一行人死於車禍,一些媒體的新聞標題竟然是“騎車人中頭彩慘死”,這種戲謔的題目隻能引起讀者的反感。

2、方向的引導性

新聞具有引導輿論,指引方向,弘揚社會正氣,宣傳社會公德,溝通思想的作用。所以標題展現出的輿論導向必須是正確的,這製約了新聞標題的信息數量,同時也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發揮空間,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例如要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體現出哪種社會主旋律,是否要展示出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要造成哪種社會影響……這些都可以影響標題中的信息數量。1987年的一則新聞《喬副教授登門糾正誤診》就展現出了一位知錯能改,勇於道歉,能夠認真糾正自己的錯誤的醫生形象。2007年新年之際,《人民日報》有一則新聞標題“寒冬小村湧動融融暖流總書記踏雪看望壩上鄉親”,雖在隆冬,但“春意”卻鋪麵而來。

3、主體的個性意識

新聞記者首先是作為社會個體存在的,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後才是新聞傳播者。新聞標題的創作者在審視和捕捉新聞信息前已經具有了強烈的個性特點,在捕捉事實,提煉信息,創作標題這一過程中主體的認識水平,新聞素養,價值取向則進一步展現出來。由於個體的自身條件不同,不同的新聞工作者對同一新聞的報道所選的角度和進行闡述的內容、方法也不會一樣,在標題中包含的信息數量自然就不同了。同時,作為新聞載體的報刊雜誌,它們的性質不同,敘述方式自然就不同,這必然影響到了新聞標題中的信息數量。

4、客體的滿足性

新聞的閱讀者,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種反方向的能動參與者。作為傳播者必須理解他們的要求,聽懂他們內心的呼聲,認識他們的現狀。這樣創作出的新聞標題才是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滿足新聞閱讀者的需求。新聞工作者需要從閱讀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盡量多的在標題中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新聞標題是語言的藝術,要增強標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標題的信息含量還得考慮製作標題的技巧及方法。

三、新聞標題的製作方法

信息在標題中的展示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語言文字上,語言文字是新聞信息的輸出載體,信息要借助於文字手段加以輸出。語言文字掌握熟練的新聞工作者在創作新聞標題時對信息量的掌握較好,可以為讀者展示較多的信息,其中既有客觀的新聞信息,又有主觀的情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