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語境中政務微博發展路徑選擇
專題:政務微博創新
作者:楊潔瓊
【摘要】轉型中的中國已經迎來了“風險社會”,近年來突發事件頻發便說明這一點。微博在瀏覽新聞、表達訴求、溝通交流、休閑娛樂等方麵的作用日益深化,因而政務微博己然成為政府部門和官員搶占信息高地、爭取輿論認同和獲得民眾支持的重要渠道。在風險社會中,政務微博是政府風險管理的新措施;在風險發展的各個階段政務微博踐行政府風險管理的理念;政務微博構建合理的官民溝通平台,使其影響力和公信力提高,也為政府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風險社會政務微博風險管理雙重性
早在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在其《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是對於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預言式的視角。“人為”風險、風險的“模糊性”,互動性、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當今的中國已經全麵迎來風險社會。網絡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風險社會的催生婆,近年來微博平台的快速擴張,打破了信息流動的傳統模式,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風險一觸即發。
不可否認,快速成長的微博在一係列公共危機事件中發揮重大影響力後,政府部門和官員也把精力集中到政務微博的發展上。以新浪微博為例,截止2013年上半年,通過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約7.9萬,較2012年同期的4.5萬淨增3.4 萬。①政府機構或是政府官員開設的政務微博無疑成為微博世界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政府部門實現風險管理有力措施,彰顯出政府規避風險、化解危機的潛能。
一、政務微博應有“風險意識”
毋庸置疑,風險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美國物理學家巴克等人曾做過著名的“沙堆模型”實驗,通過裝置讓沙子一次一粒均勻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漸增高的一小堆,借助慢速錄像和計算機模仿等手段精確地計算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會帶動多少沙粒移動;初始階段,沙子下落對沙堆整體的影響不大;當沙堆的高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一顆沙子的落下可能引發整個沙堆的崩塌。在微博環境中,技術讓每一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節點、信息源,成為一粒粒落下的沙子,而把關人的缺失,微博傳播快、社會動員力強的特點,加劇了風險產生,甚至將其無限放大。
在一個風險社會裏危機遍布,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應對這些危機,勢必導致整個社會動蕩和公眾不滿,進而嚴重消解政府的合法性基礎,最終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機。②風險社會要求對信息的盡快掌握,因為信息是幫助社會個體了解所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據。為了更好的保護每一個成員的利益,盡可能地警惕風險到來,政務微博應具有一種“風險意識”。
近年來發端於網絡的風險事件接踵而至,政府的被動反應、倉促應對,招致網民不滿,民眾情緒緊張,政府公信力降低。作為微博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微博在網絡世界中建構高度協調的快速反應機製,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和化解風險,實現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麵,政務微博重視常態化的信息收集和發布工作;另一方麵,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將風險和可能產生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可以說,麵對日益複雜的網絡環境,風險意識是政務微博完善經營、持續增強影響力不可或缺的。
二、政務微博踐行風險管理
新媒體技術改變了空間和時間的呈現方式,創造了人們參與的新形式,也給予了權力新的意義。政務微博唯有踐行風險管理,盡快建立科學的聯動機製,才能更好的兌現“織博為民”的承諾,真正推動政府社會管理,成為激發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1、風險潛伏期:搜集民情,溝通民意
微博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輿論場,政務微博需要擔負溝通民心民意,搜集輿情的功能。一方麵會阻止或延緩風險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減少危機事件發生的機率;另一方麵,有助於政府對各方麵信息分析總結,找到解決方案。在潛在風險狀態下,政務微博遵循主動發布和積極互動的原則,開展溝通民意、搜集民情工作。
政務微博需要擁有相當數量的粉絲,否則想要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中產生影響就無從談起。發布及時、準確、全麵的政務信息,采用漫畫、視頻等生動的形式,吸引廣大用戶關注並最終成為“粉絲”。@南京發布就常常使用新潮的網絡語言發布政務信息,增強親和力;@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則設置了凸顯政府服務功能的不同微博子欄目,方便查詢。同時,政務微博是政府與民眾的連接橋梁,網友各種民生問題希望通過政務微博獲得答案,恰當使用好微博的私信與信息推送功能滿足這一需求,維護公民知情權。通過政務微博,政務部門及時了解群眾反映的問題,以最快時間進行回複並予以解決,達到服務於民的目的,降低了事件惡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