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的力量(1 / 2)

微博的力量

社科廣角

作者:何劭玥

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交往的重要媒介與手段。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09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從數據來看,兩項指標均延續了自2011年以來的增速趨緩之勢。與之相比,手機網絡各項指標增長速度全麵超越傳統網絡,手機在微博用戶及電子商務應用方麵也出現較快增長。報告中特別提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手機微博用戶規模2.02億,占所有微博用戶的65.6%,接近總體人數三分之二。

事實上,微博已經成為近兩年來最為時尚並被人津津樂道的網絡現象。新浪微博於2009年8月14日開始內測,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還提供“評論”和“轉發”功能,供用戶交流。隨後便是“井噴”式的快速發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戶萬戶微博開。”因為一條微博在半天之內可以傳到國內各地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微博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等特征:開放性是指微博的低準入門檻使得普通民眾可以隨時進入並書寫自己的觀點,進行沒有邊界的廣泛傳播;互動性是指微博除了可以單向地了解信息,也可以通過“關注”、“轉發”、“評論”等功能進行便捷的交流與互動,並且這一互動並不限於熟人朋友圈子,而是可以創立新的網友交際圈,擴大互動的空間與平台;即時性是指博主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上傳至微博進行現場直播,尤其是3G手機、平板電腦和無線網絡的普及更便利了這一活動。

有人說在微博時代,如果你有100個粉絲,就相當於辦了一份時尚小報,可以在朋友圈子裏享受被尊重、被閱讀的樂趣;如果有1000個粉絲,相當於一份海報;如果有1萬個粉絲,相當於創辦了一家雜誌;如果你有10萬個粉絲,相當於創辦了一份地方性報紙;當粉絲數增加到100萬,你的聲音會像全國性報紙上的頭條新聞那樣有影響力;如果有1000萬個粉絲,你就像電視播音員一樣,可以很容易地讓全國人民聽到自己的聲音。”截止到2013年2月1日,演員姚晨擁有3534萬新浪微博粉絲,這一粉絲數已經追上了澳大利亞全國的人口總量,或者三個葡萄牙、四個瑞士人口。數字背後所隱含的巨大的信息傳播能力和影響力是我們難以量化的。

但在世界的其他國家,微博並沒有顯示出在中國社會所具有的影響力,這是為什麼呢?

微博在中國社會具有“社會安全閥”功能。社會中的安全閥可以充當社會情緒的發泄出口,讓民眾的一些不滿情緒和意見找到一個表達和傳遞的窗口與平台,避免了積怨太深導致衝突的爆發;另一方麵執政者也獲得了真實的社會信息,如果能夠進一步體察民情,及時跟進與處理將有助於社會的良性運行。

“郭美美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反應微博力量的案例: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頗受關注,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 年輕、名車、豪宅與慈善組織聯係在一起。立刻引發了網友們

瘋狂的轉發、質疑和批判,並引來了警方的介入和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的調查,而此事件引發的對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的信任危機至今仍未解除。

近一段時間來微博在反腐領域的“蝴蝶效應”更是愈演愈烈,“豔照門”、“不雅視頻門”揭露了一批官員的腐敗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