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蛇類有護卵、孵卵的現象,例如,銀環蛇、五步蛇產卵後,有終日盤伏在卵上的護卵習性。兩種生活在北美洲的泥蛇的雌性也一直圍繞在卵的旁邊,直到仔蛇孵化出來方才離去。生活在東南亞的高山蝮蛇的雌蛇常會盤卷在卵上或卵旁長達幾個月,直到小蛇開始從卵中鑽出。但護卵、孵卵的習性即使在同一種蛇中也有不同,例如歐洲的普通水蛇,有的雌蛇會看護它的卵堆,孜孜不倦達13日之久,而有的雌蛇在產卵之後就一走了之。

一些種類的蟒則具有非常完善的孵卵行為,它先將產下的卵堆在一起,然後用身體圍繞著所有的卵進行孵化。據測定,雌蟒在孵卵時的體溫比雄蟒的體溫高12℃左右。它伏在卵堆上,可使卵的溫度增高4℃~6℃左右,顯然這是有利於卵的孵化的。雌蟒在孵卵期除了有時離巢去喝水外,一直要待到把仔蛇孵出為止,其孵卵期長達80~90天左右。一些生活在澳洲溫帶地區的雌性雜斑蟒,常常定時地離開自己的卵,去曬一會兒太陽以提高自身體溫,然後回窩重新將卵盤卷起來進行孵化。雌性印度蟒的孵卵行為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它能通過自身肌肉的陣陣收縮而產生熱量,從而幫助卵孵化。當氣溫在30℃時,雌蟒隻是盤曲在卵的旁邊,如果氣溫下降,雌蟒就開始收縮身體肌肉。隨著溫度的降低,收縮次數也相應地增多。當一條雌蟒以每分鍾30次以上的頻率劇烈地收縮身體肌肉肘,溫差可達5℃~7℃。這樣,卵的溫度仍然可保持在孵化所需的30℃左右。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其他蛇類(或其他爬行動物)是以這種方法孵卵的。不過,真正的孵卵行為(即給卵提供熱量)在蟒類中仍是少見的,因為它們絕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地區。

繁殖方式新認知

卵胎生的蛇,大多生活在高山、樹上、水中或寒冷地區。卵胎生的本質也同卵生一樣,所不同的是在卵受精以後,沒有從母體中排出來,而停留在母體的輸卵管下端的“子宮”裏,等胚胎在母體內發育成仔蛇後才產出。從雌蛇產仔的過程看,很像哺乳動物的胎生,但和真正的胎生有本質上的不同。蛇的胚胎在母體“子宮”裏的發育並不需要吸取母體的營養,所以被稱為“卵胎生”。從保證仔蛇的成活率上看,卵胎生比卵生的方式好。仔蛇的營養自始至終來自卵中的卵黃,不是來自母體,不形成胎盤,母體不過起“孵卵箱”的作用而已。

除了卵生和卵胎生外,科學家還發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兩種蛇,它們的胚胎能從母體取得營養,與胎生的情況非常相似。

最近,美國科學家又發現了兩條采用孤雌生殖繁育下一代的蛇類,這兩條蛇一條是銅斑蛇,一條是蝮蛇。它們的懷孕沒有雄蛇的半點功勞,而是一種兼性孤雌生殖。此前,科學家曾在圈養蛇的身上發現這種現象,在野外發現這種現象還是第一次。這個發現可能改變人們對動物繁殖方式的認知,同時也說明很可能一些通常采用有性繁殖的物種也會選擇進行無性繁殖。目前已經發現的其他能夠在沒有雄性參與情況下能成功繁育下一代的動物還包括家雞、少數鯊魚、蜥蜴和鳥類等。

【責任編輯】龐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