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層領導,如何對待上級的批評,又如何運用批評或開展自我批評,體現著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也包括領導經驗和領導智慧。
批評是中層領導實施管理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果批評這個武器掌握得不好,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造成不應有的結果。因此,中層領導無論是接受批評還是批評下屬,應該認真研究批評的藝術,把批評這門藝術掌握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大約離升職的機會就不遠了。
16.1端正接受上級批評的態度
受到上級領導批評時,最需要表現誠懇的態度,以便改進工作方法。最使上級領導惱火的,就是你的眼裏沒有上級領導,太瞧不起他,上級領導說過的話被你當成了“耳邊風”。若你對批評置若罔聞,而且還我行我素,這種效果比當麵頂撞上級領導更糟糕。
16.1.1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接受批評能體現對上級領導的尊重,表示你能理解上級領導。錯誤的批評可能也有你可接受的出發點,你若能處理得當,反而能變成對你有利的因素。
產生了與之伴隨的印象,認為你“用不起”、“提拔不得”。這種做法產生的負效應,能使你和上級領導之間的感情距離拉遠,甚至關係惡化。
在公開場合受到不公正的批評、錯誤的指責,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思想上也會造成波動。最好的方法是,你可以一方麵耐心做些解釋;另一方麵,用行動證明自己。若是當麵頂撞上級領導,則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實際上,你若能大方地接受批評,上級領導會琢磨,這次批評到底是對還是錯?
當上級領導批評你時,並不是要和你探討什麼,因此此時決不宜發生爭執;反複糾纏,爭辯,非得弄個一清二楚才罷休,這是很沒必要的。若確有冤情、有誤解,即使上級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沒有必要糾纏不休。可以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
正確對待上級領導的批評,首先要明白上級領導為什麼要批評你。可以這樣認為:上級領導批評或訓斥你,有時是發現了問題,必須糾正;有的時候是出於調整關係的需要;有時是告訴下屬不要太自以為是,或把情況看得太簡單;有時是為了顯示威信和尊嚴,與員工有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是“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
不該受批評的人卻受到了批評,其多是“替人受過”……明白了上級領導是為什麼批評,你就會把握情況,應對自如。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雖然挨批評在情感上、自尊心上受到一定影響,可你不要情緒低落,要用一種反思維態度對待自己,過於追求真理,非要弄清是非曲直,隻會使人們感到你經不起任何的考驗。
16.1.2怎樣把握解釋的分寸
在與上級領導相處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在的批評。在這種情況下,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你與上級領導的關係。機關裏常有這種情況,本來有的上級領導對他的看法不錯,但由於他對上級領導的提醒、勸告乃至批評,不是認真地聽下去,表示誠懇接受,而是急於給上級領導“頂回去”,有時甚至喋喋不休地表白,久而久之,必然會引起上級領導的反感。因此,與上級領導相處,須要慎用“解釋”。
當麵辯解不如事後解釋
上級領導的批評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作出的,上級領導之所以會作出錯誤批評,往往也有他的主客觀原因。比如說,不了解事情的全過程,聽信了別人的誤傳,等等。而且,上級領導的批評,一般不是輕易作出的,一旦進行批評,往往也自認為是有道理的。同時,上級領導的批評,也會伴隨著嚴肅的麵孔,嚴厲的言詞,甚至大聲怒斥。碰到這種情況,確實也不是每一個部屬都能承受的。但是,為了保持良好的上下級關係,有利於團結和今後工作,部屬應該忍耐和克製,不要一觸即發,給領導“火上燒油”。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也不要當麵頂撞,可以在事後一個適當的時機心平氣和地向上級領導說明原委,這種事後解釋的好處很多,它既維護了上級領導的威信,又表現了你良好的修養;既維護了上下級之間的正常關係,又會增加上級領導者對你的信賴。一般來說,如果上級領導事後知道自己批評錯了,也會主動作自我批評。如果被你當麵“頂回去”,就不可能收到這樣好的效果。
直接解釋不如間接解釋
一般來講,間接解釋比直接解釋好。這種間接的解釋,可以是通過第三者,也可以是通過電話、文字材料等中間媒介。無論采用哪種方式,便說,就采取用間接解釋的方式,效果更好。如果上級領導正在氣頭上,你急著給予解釋,急於一吐委屈,那不但不能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上級領導對你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