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配送權證:緩解再融資行為對標的股價的衝擊(3 / 3)

總之,在再融資方案中,融入配送權證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老股東的損失。在增發中引入認股權證,雖然利益轉移現象仍然存在,但由於認股權證的引入可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使得上市公司有能力在不減少自身利益(大股東利益)和老流通股股東利益(中小股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對後者進行適當補償,這有助於改變中小股東在增發過程中的不利地位,消除增發消息對上市公司的不利衝擊及其所產生的係統性風險。

4.1.3 配股權證價值的體現

自1990年以來,配股成為上市公司再融資活動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我國上市公司融資背景的特殊性決定,流通股與非流通股股東在配股選擇上的權責極不對等。上市公司配股方案一般由處於控股或相對控股的非流通股股東提出,這類股東不僅在配股與否的決策上具有絕對發言權,而且在認配方式上也享有特權。非流通股股東用於認配的可以為現金、實物資產及股權,而流通股股東用於配股的資產隻能為現金。以實物資產參加配股為大股東謀取超額收益提供了機會,回顧曆年配股情況,大股東以“滲水”資產以達到“圈錢”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非流通股股東在配股時選擇出讓配股權(轉配取消後)的做法,希望規避配股資金壓力,又獲得配股帶來的淨資產增值。在配股中大股東的認配狀況始終是決定配股籌資效果的關鍵因素,其認配表現對流通股的認配行動具有信號作用,顯示了大股東對投資項目的判斷和信心,自身的資金實力以及對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利益關係的態度。與此同時,流通股股東的配股權益不能轉讓,配股價與二級市場股價的差距迫使流通股股東必須參與配股,否則損失更大。如果非流通股股東放棄配股,配股後的公司淨資產增長將全部來自於流通股股東的配股資金,也就是流通股股東承擔了上市公司幾乎所有風險,並為上市公司的生存與發展提供“輸血式”資本供應。對2000~2001年實施配股的公司中,非流通股股東參與配股將平均獲得28%的每股淨資產增長,不參加配股獲得每股淨資產增長33%;參與配股的流通股股東隻有3.85%的超額收益,不參與配股的流通股股東有——3.7%的超額損失;2002年29家上市公司實施配股,配股後非流通股平均每股淨資產較配股前增加26%。吳江、阮彤:《股權分置結構與中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載於《金融研究》,2004年6月。因此,為了減少損失,流通股股東的理性選擇就是在上市公司配股消息公布前就拋售股票或放棄配股權,流通股股東這一行為選擇,必然會致使公司股價下跌,導致上市公司配股行為的係統性風險。

如何在現行配股條件下,降低上市公司配股行為對股價的衝擊乃至對資本市場的係統性負麵衝擊,配股權證是一個解決此問題的很好的金融創新工具,配股融資時向老流通股股東配送權證,可使上市公司有能力,在不減少自身利益和非流通股股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對老流通股股東進行適當甚至充分的補償,改變了老流通股股東在配股過程中的不利地位,使得配股方案成為一個多贏的方案,有助於改善我國證券市場的再融資機製。對老流通股股東來說,通過無償獲得具有內在價值的配股權證,解決了“現行配股方式下老股東不願配股但又無法將其配股權利予以轉讓,而看好股票願意認購的投資者又不能認購”的現狀,再融資中向老流通股股東配送權證,實際上將老流通股股東的配股權利活躍起來,增加了該種權利的流通性、轉讓性和交易性,最終增加了配股權利的價值。這樣一來老流通股股東就不會將配股當作一個利空,反而有可能將這樣的方案作為一個利好,減小甚至消除現行配股方式對股價的負麵衝擊。既然單個上市公司的配股不存在不利衝擊,這實際上消除了證券市場上配股行為的係統性風險。

對上市公司來說,通過以配股權證方式進行再融資,可消除現行配股方式對股價的係統性負麵衝擊,在和承銷商製定配股價格的博弈中提高自己的談判能力,增大配股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可順利實現再融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