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詞腔調上的改革,阮世池虛心地聽取聽眾意見,經過反複琢磨和舞台實踐,采取以鼓詞基調為主,把吸取過來的曲調通過融合、變奏,使之既有發展創新,即根據情節和人物性格需要,離開基調跳出去,又做到一放一收自然流暢、渾然一體。他同時又吸收民間格言、諺語、噱頭、警句等等來充實自己,並恰如其分地加以發揮。這樣,大大提升了鼓詞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感染力。
記 憶
阮世池至今清晰地記得,1951年瑞安縣人民廣播站和1952年溫州人民廣播電台開播的第一天,邀請他到現場唱播的情景。他記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演出是1958年夏間,在飛雲江閣巷圍墾工地現場,有2萬名工地建設者和近萬名群眾通過六個擴音喇叭聽他唱鼓詞。1958年秋,他隨文化部組織的“優秀巡演團”到福建前線慰問部隊官兵演出,則是他第一次創作並以普通話演唱鼓詞。
阮世池獲得過不少榮譽。1952年,他演唱的鼓詞《王貴與李香香》在浙江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彙演中榮獲優秀獎;1956年,他創作並演唱的鼓詞《秋香愛社》獲省第一屆曲藝彙演一等獎。
最令阮世池難忘的是1958年,他作為青年曲藝家代表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彙演,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的情景。他說,受周總理接見是他今生最刻骨銘心的一件大喜事:那天他演唱的是反映水庫工程建設的《不靠天》。他注意到觀眾席的第3排當中坐著的就是周總理!周總理來聽溫州鼓詞,這讓阮世池非常激動。謝幕後,周總理還上台與他親切握手。老人對與周總理對話的場景至今曆曆在目:“他問我:‘你是哪兒人?’我說:‘我是浙江人。’‘哦,是老鄉。’他點點頭說:‘好好學習!’我說:‘謝謝,謝謝!’”
傳 承
20世紀80年代,鼓詞在影視和流行歌曲等新興文化娛樂品種與形式的衝擊下,麵臨新的挑戰和競爭。阮世池帶領弟子邁進了演播室,在錄音機、攝像機前演唱,製作成精美的磁帶、VCD、DVD。如今,在溫州、台州、麗水城鄉的一些大街小巷,或在遠隔重洋的海外溫州人作坊裏,那嫋嫋鄉音依舊時常縈繞人們耳邊。阮世池說,隻要有人喜歡聽,就會有人唱。他堅信溫州鼓詞不會衰亡。近幾年,他欣慰地看到,很多新瑞安人竟然也很喜歡聽鼓詞,一邊看字幕,一邊聽,一邊學著哼哼唱唱。這也許就是溫州鼓詞的影響力和魅力吧。
雖然早在20年前,阮世池老人就已退休在家,但如果遇上重大慶典活動,他還是會登台獻演。在2012年秋冬時日,他還出席“浙江省第六屆曲藝新作大賽暨群星獎選拔賽”,演唱自己創作的鼓詞《五官的奧秘》,並獲金獎。
為鼓詞的傳承,老人培養了包括他的小女兒阮愛蘭在內的一批批曲藝人才,如淩康君、鄭光富、黃世銘等均是他的弟子。現在,徒弟帶徒弟,已傳了五代,可謂桃李芬芳。近年來,為使家鄉的孩子們對溫州鼓詞藝術有所了解,他不顧年邁,多次到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校講課與演唱,推動非遺進校園,傳播和演繹溫州鼓詞的藝術魅力。
如今在老人的床邊,還擺放著與之相伴了七十載風雨春秋的牛筋琴、唱詞鼓、高音梆、三粒板。擦擦樂器、吊吊嗓音、寫寫詞本,成為他晚年生活的最大樂趣。最讓老人感到欣慰的是2012年《瑞安鼓詞十八本》編撰完成,並由出版社出版,讓溫州鼓詞這個世世代代靠“白口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終於有了相對完整的一個曆史記載。目前,他已經陸陸續續改編出了幾十篇鼓詞詞本。他表示,有生之年的最大願望是新一代鼓詞藝人不斷地對鼓詞內容和唱腔進行創新,使鼓詞這一溫州特有的古老曲藝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