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女,在這大清朝聽到這個詞,我根本無法無動於衷,神思早已被眼前的事實牽扯。於身份,本能地讓我聯想到曾經研究過的大清選秀詳則,卻沒料到,多年後我也會走上這條路,走上這條我在二十一世紀認為有些可笑,甚至荒謬的道路。
清朝的選秀女製度,創建於順治帝時期,緣於順治帝力圖突破政治的氛圍,打破蒙滿整治聯姻慣例的束縛,追求皇室對於婚姻和“愛情的自由”。
這一製度被他的好兒子康熙帝所承襲,使選秀製度逐漸成熟、完善並具有滿清特色,由此清代**妃嬪的主要來源和途徑得以確定並沿襲。
自清入關以來,由於滿人與漢人之間矛盾較為突出,統治者與漢人難以苟安。為了**和諧安定,為了保證皇帝的性命安全,同時為了穩固大清江山,統治者也學會了雨露均沾。
清朝的秀女皆在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中選取。除八旗人員之外,所有漢人皆為民籍。清王朝將選取後妃和宮女的目標鎖定在旗人身上,從而將除漢八旗以外漢人排斥在外。
雖然後妃和宮女主要來源於旗人,但兩者亦有不同,雖均通過選秀入宮,但其入宮前的身份也有所區別。後妃主要源於八旗旗人,而宮女主要來源於內務府三旗旗人,內務府三旗實際上就是由皇帝統領的正黃、鑲黃、正白這上三旗的包衣,也就是皇家親戚高級人物的奴才。
於是,清朝的選秀實際有兩種,目的也截然不同,一種是八旗選秀,以備內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及其子嗣指婚。這類女子的地位較高,因其入宮之初就有著充當皇帝的後妃,或是皇子王孫等人的嫡福晉、側福晉的背景。她們入宮後就享有不尋常的待遇,隻需學學規矩,了解下宮內情況,熟絡擴充人脈。
另一種是內務府三旗選秀,為選備宮中承直擔侍應之人,也就是入宮伺候皇帝、後妃的宮女。
這種姑娘命運就比較悲慘,相貌好些的說不準被皇上臨幸當個答應、常在,或者被哪個皇親國戚要了去。相貌差的就要熬到二十多歲,年紀大了出宮,或者在宮裏幹順了事業,一直留在宮裏,跟對了主子,時間久了也混成了嬤嬤。
而我身處的完顏家,是滿八旗之中的正黃旗,我這個完顏家名正言順的女兒,自然逃不過選秀的命運。掐指算來,好在完顏家參選的級別屬於“八旗選秀”,就是不知是會淪為皇帝的女人,還是指給哪個皇親貴胄。
參加選秀是滿人女子不可逃脫的義務,我不怪上天讓我來到這樣一個滿人家庭,我相信這是我的命,隻不過命運的鎖鏈被誰牽著,我不能確定。
可是,聽聞阿瑪和四阿哥的話語,不禁讓我有所遐想,什麼十年八年的,看來對於我日後的出路他們是早有打算了,連入宮選秀的事宜都料想得如此周到。
難道阿瑪有意讓我成為康熙的女人?
安插在父皇身邊一個親信,這就是四阿哥會與我親近的原因嗎?
也許我也是他在政治道路上的一顆棋子,是他和阿瑪共有的棋子!
不可以,也不可能!四阿哥比我還要大九歲,我怎可以嫁給他的父親?讓我作他的額娘,心理素質倒是有,我靈魂的年齡比康熙不過小了幾歲,可就是這實際年齡差距太過懸殊,懸殊得讓我不敢想象。
轉念一想,我是被四阿哥認作妹妹的人,基於這一層關係又讓我的擔心少了幾許,按輩分、倫理,我也不會成為康熙的妃嬪。
可康熙有這麼多的兒子,就不知我這朵可憐之花落在誰家。會許給誰?我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