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企業“主人翁”精神的重塑(1 / 3)

民營企業“主人翁”精神的重塑

管理論壇

作者:楊鹹華

摘要:當今企業困擾於員工“打工心態”的泛濫,“主人翁”精神回歸成了企業夢寐以求的呼喚。本文探討了私有產權下的民營企業主人翁精神重新塑造的可能,同時闡述了R公司對於主人翁精神塑造所進行的探索。

關鍵詞:主人翁精神 打工心態 民營企業

“主人翁精神”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中國大陸地區的流行語,指的是員工以“單位”為家,以自己為“單位”的主人,把工作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不貪圖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愛崗敬業、積極奉獻、追求成功、永不言敗的精神。“主人翁精神”曾經在幾代人的心中激起過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作狂潮,為當時的國家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當下企業的困惑:“打工心態”的泛濫

“企業興亡,員工有責。”企業需要主人翁精神。然而世易時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隨著國有、集體企業的改製,隨著民營企業的暴發式增長,隨著各地民工“打工潮”的湧現與原國有企業工人“三鐵”身份的轉變,“主人翁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打一天工隻為掙一天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大不了拍屁股走人的“打工心態”。對於“打工心態”有很多種說法,概括而言有:出工不出力,得過且過,做事差不多就行;缺乏責任心,遇事推托、抱怨,喜歡找借口;大手大腳,花公司的錢不心疼;沒有積極進取的主動精神,能少做絕不多做一點;不敢突破自我,缺乏創新意識,等等。

“打工心態”的泛濫使得中國企業整體效益難以提升,企業贏利能力不足,員工職業發展受限,員工與企業之間勞資關係緊張,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打工心態”是企業與員工和諧共贏、共同成長的大敵,“打工心態”的泛濫已然成為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也是當前整個社會發展中普遍遇到的難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打工心態作為一種流行病,是社會轉型的產物,作為個體的企業似乎很難有所作為。然而,作為占據中國企業數量大半江山的民營企業,如何在市場經濟體製、非全民所有製企業勞資關係下做好員工關係管理?探索員工主人翁精神回歸的可能性無疑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嚐試。

二、正視民營企業所有製特征,創建新型主人翁精神

1.一些民營企業對主人翁精神的探求

民營企業的“私營”特征,決定了新時期主人翁精神的內涵必然與上世紀的主人翁精神會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些民營企業在探索主人翁精神塑造的時候,仍然延續傳統國企“主人翁”教育的方法,強調“企業興、員工興,企業衰,員工恥”等,在不同所有製體製下的同一套說辭,當然不能得到員工的認同。

一些民營企業試圖用“責任意識”來喚起員工的主人翁情感,強調“辦企業是為社會做貢獻”,老板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企業為員工提供了工作的機會,員工就應對企業感恩,就應努力奉獻。”這種“主人翁”精神的培養方法也難以得到員工的認同,因為所有的企業都具有這樣的社會功能,員工沒有理由一定要在你的企業奉獻年華。

更有一些老板甚至虛假許諾,編造美麗謊言,騙取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利益分配時卻是一幅無賴嘴臉,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自然也不會持續。

於是一些專家提出了所謂“崗位主人翁”的概念,以“將崗位看作是股份製公司,員工以人力資本入股”的邏輯,推導出“自己是崗位的主人,因此應該以主人的心態從事崗位工作”、“即便是打工的,也首先是為自己打工”,強調將本崗位的工作努力做好,在為企業貢獻的同時,也不斷積累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繼而轉化為人力資本的增值,這就是員工最有價值的回報。應該說這種提法具有一定的新義,也得到了一部分企業管理人員與學者的呼應,對工作經驗較少的新員工也有較好的說服力。但對於已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人員如廣大職業經理人群體等,局限性就很明顯,甚至還有負麵作用。另外,“崗位主人翁”精神並不能真正使員工愛崗敬業,因為同樣的崗位,我在同行業的其他企業也可以獲得,崗位主人翁精神某種意義上演變成了個人主義精神,並不一定能為企業所用,從而“崗位主人翁”的提法也難以發揮其預想的作用。

2.新型主人翁精神與企業文化

那麼民營企業究竟該如何培養“主人翁”精神?首先,我們要承認民營企業所有權和分配方式的客觀現實,不要刻意去模糊它。其次,民營企業主人翁精神的定義應與企業文化及崗位要求相結合,主人翁精神不能離開企業文化的土壤,同時也深遠地影響著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脫離企業文化談主人翁精神,則難免會重新陷入上世紀的全國統一喊口號、真實的企業文化與口號兩張皮的困境中,而脫離崗位談主人翁精神,也往往難以得到員工的認同。

新型“主人翁”精神,仍然會強調愛崗敬業、忠誠守信、團隊協作、永不言敗等精神,但新型“主人翁”精神不會千篇一律,還應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及崗位素質要求,加上本企業精神及崗位素質模型中的其它要素,使之與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及崗位要求緊密結合,從而煥發出勃勃生機。如圖1所示:

3.主人翁精神與老板的思路

在民營企業,老板的思想決定了企業文化的方向,而在以家族管理為主的中國民營企業中,企業中的“皇親國戚”往往把持著“朝政”,各大要害部門一般都由老板的親屬或親信主政,老板任人唯親的做法,顯然斷絕了重塑員工主人翁意識的可能。

老板希望員工有“主人翁意識”,而自己卻把員工當仆人,員工自然也會最終識破老板的“計謀”。而一部分有胸懷有遠見的民營企業家則有意識地將企業經營權與資本做了較好的剝離,企業由一班具有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的職業經理人經營,從而奠定了良好的企業治理基礎。

企業老板隻有建立起“老板隻是投資者,企業是大家建設的,企業發展成果應與員工分享”的理念,員工主人翁意識的建立才具有現實性、可能性。

三、多管齊下,摒棄打工心態,樹立主人翁意識

1.引導員工:做心態的自我調整,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價值觀

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員工,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為打工一族,以打工者自居。他們無論在什麼崗位,總認為自己隻不過是一個打工的,是在為老板出賣勞動力、為老板做嫁衣。很多人覺得目前的工作工資少了點、位置低了點,這山望著那山高,跳槽又怕有風險,好好幹又怕吃了虧,為保證那點工資能如期進賬,自己分內的事將就著做,隻要不出問題就行了,有機會偷懶的時候絕不含糊。於是逐漸養成了一種不求上進、安於現狀的打工心態。

員工應該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就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做起。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工作觀:為企業工作的同時,也是為自己工作,是在為自己創造和提升價值,也是在為自己積累資曆和財富。正如《公司就是我的船》一書所指出的:“成功的員工也是要考慮金錢因素的”,但“他們最突出的特點是不為薪酬而工作,超越了金錢本身,去追求自己的事業目標”,“優秀的員工懂得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而不是淪為薪酬的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