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探討校企聯合培養在職工程碩士(1 / 2)

基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探討校企聯合培養在職工程碩士

管理實務

作者:李小琳

摘要: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碩士是企業重大的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校企之間密切合作。企業不能僅僅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機製培養在職工程碩士,應加強合作的主動性,發揮有效、積極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作用,以切實保證在職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實現企業和員工個人的雙贏。

關鍵詞:在職工程碩士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培養質量

我國在職工程碩士教育已開展十多年,現代企業為培養員工成為具有應用性、工程性、專業性和高層次的工程技術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與專業對口高校聯合培養在職工程碩士。高校經過實踐和探索,基本形成係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培養體係。但是企業不能僅僅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機製培養在職工程碩士,應加強合作的主動性,基於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深入地思考如何培養在職工程碩士。

一、基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培養在職工程碩士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1.培養在職工程碩士實質是企業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當屬智力資本,對其科學投資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充分合理地開發與利用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培養在職工程碩士是企業對智力資本的投資,是為企業儲備優秀人才的舉措。高校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企業是教育服務的投資者,培養工程碩士是高校對企業的有償教育,培養數量越多,企業投入越大。企業通過人力資本的投入,希望能達到“用才”、“育才”、“留才”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目標,並進一步實現企業創造更大價值的戰略目標。所以,企業要成功地獲取校企聯合培養在職工程碩士的收益,必須科學地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避免盲目投資和無為管理造成的人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

2.培養在職工程碩士的依據和方法是企業科學地開展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在職工程碩士具有雙重身份和雙重關係屬性的特點:第一身份為企業員工,第二身份為學生。第一身份決定他們與企業直線部門管理者保持上下級關係,第二身份決定他們與高校任課教師為師生關係,前者關係維係長久,後者關係維係短暫。雙重身份使學員在麵臨工作任務與課程學習之間發生衝突與矛盾時的兩難抉擇。由於在職研究生處於業餘時間學習的狀態,高校對他們是否上課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過程管理易流於形式,學員在權衡自身短期和長期利益後,寧願犧牲短暫的師生關係,也不願影響他們在企業管理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毅然選擇用更多時間完成工作,犧牲上課時間。所以,企業必須彌補高校管理體係存在的缺陷,科學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切實保證培養質量。否則將直接導致培養過程管理失控,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企業科學地開展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保證在職工程碩士培養

1.企業遵循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原則,選拔合適人選作為培養對象

企業決定與高校聯合培養工程碩士,應根據人力資源戰略目標,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宏觀上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培訓體係,包括培訓戰略製定、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計劃製定和實施、培訓評估與效果反饋等;微觀上在按需培養的原則上,結合崗位工作分析及崗位需求,分析培養的必要性、選擇培養專業、挑選培養高校、限製培養人數、確定培養對象,其中確定培養對象顯得尤為重要。

“在21世紀,最有價值的投資是對有才能員工的投資。管理部門必須對適當的人員做出投資,這些人的能力也必須迎合公司所需。”成功的人力資源開發是通過培訓將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員工個人職業發展結合,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在職工程碩士教育既提高員工自身學曆層次,又因得到專業化教育培訓增加了他們的價值,這種機會應該給予績效良好且穩定性高的員工。所以引入人才競爭機製確定培養對象將使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使所有員工感受到學習機會的難得,激勵全員工作積極性,而且極大地增加被選拔員工學習的主動性,並且讓他們感受到企業對自己的重視,從而形成並增強對企業的歸屬感。相反,如僅依據高校工程碩士報考的基本條件或一味地追求培養人數,最大範圍地確定培養對象,將使員工認為在職教育是企業給予員工無條件的“福利”,而與他們各自的工作績效、工作能力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毫無關係,那麼教育培訓對員工的非薪酬激勵作用可謂蕩然無存,對企業也毫無意義。

2.企業遵循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要求,減少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性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越高,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就越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要求減少甚至規避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所以,為了盡可能減少在職工程碩士培養投資的風險,企業有必要遵循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要求,建立起防禦體係。一方麵,采用契約關係製約。在培養費用、服務期限、違約責任等方麵通過書麵合同形式形成企業與學員的約定,通過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權;另一方麵,采用學費共同承擔的方法。正如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者格裏·貝克爾在對在職培訓分析時提出讓員工分享特殊培訓帶來的收益的同時,也讓員工承擔一部分培訓費用,既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又降低企業人力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