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決戰海峽(五)(1 / 2)

土耳其人的主力船隊終於沿著海峽從伊斯坦布爾方向浩浩蕩蕩的趕了過來,五百餘艘敵船上運載了五人左右的大軍,其中多半大約三四萬人是用於增援地麵的地麵武裝。

在經過這一次增援後,首先是岸上的殘敵在經過援兵的增援後重新達到五萬人左右的規模。在連綿數裏的新軍近衛部隊西岸登陸灘頭附近重新完善了防線並展開了工事作業。

而退下來的水師在彙聚了增援的船隊之後則增加到了三萬人上下的規模。

負責指揮的土耳其將領似乎還算是一個多少有些判斷能力的人,從白天的戰局和夜裏新軍主力部隊的航渡情況他判斷出了此時海峽東西兩岸之中因為不少軍隊已經登陸到西岸,而東岸的新軍主力是比較薄弱的,因此在集中地麵武裝主力在強敵登陸場附近展開布防的同時,船團與水師的主力開始向偏向航渡區東岸的方向靠攏,企圖堵截近衛先鋒旅的後續部隊。

劉洪濤雖然在最後階段的航渡中將八百到一千名左右的線膛抬炮手留下來壓陣,可是在近兩裏的距離上這些前裝線膛抬炮手的火力對規模多達數百艘的敵船壓製效果終究還是有些局限起來。十來分鍾內打出去的一萬幾千發銃炮彈雖然也至少殺傷了幾千規模左右敵船上的水手和士兵,打沉了二十多艘逼近過來的土耳其人戰船。但水麵上的土耳其人船隊似乎沒有因為這些威脅而離開的跡象,依然在新軍主力小船下水不久之後企圖展開攔截。

而最後一批登陸的新軍船隊麵對數量戰有絕對優勢的土耳其人主力船團的攔截,為了避免過大的損失,不得不回避逐步逼近過來的主力船團,展開了與敵船團的“競賽”。

人力螺旋槳還有小船上充足的人力還是使小船在海峽之上也獲得了相比敵船團的明顯優勢,雖然缺少抬炮一類的裝備做為中遠距離的自衛武器,但船隊還是最終在新軍主力部隊登陸場西南方向大概十二三裏的另一處灘頭完成了登陸。

這一次登陸也幾乎是新軍近衛先鋒旅的最後一次登陸了,因為之後土耳其人龐大的船團已經開始徹底封鎖了海峽航渡區,抵達西岸的鋼製小船在缺乏運載士兵掩護的情況下顯然是難以返回的。

其實劉洪濤在心中也有個大致的估算:如果此時近衛先鋒部隊通過不斷的誘騙和試探進行襲擾時的水戰,不是沒有逼退這些土耳其人船團的可能。但那樣做可能導致的運輸工具損失、彈藥消耗、傷亡減員卻是與登陸泰西之地的戰略目標背離的。近衛部隊最終隻有四千名左右官兵上岸,還沒有多少車馬後勤工具。總體實力本來就是單薄的,攻取伊斯坦布爾抵禦可能威脅之敵的反撲任務就已經很沉重了。

“要不要迅速展開反擊?”近衛先鋒部隊的旅參謀長田賓詢問道,他雖然也覺察到了似乎那些殘敵在經過一翻增援之後士氣有些回升,但卻不認為敵軍有抵擋兵力已經達到四千之眾的新軍最精銳部隊的可能。即便那些敵軍有十到二十萬人馬也不行。同包括張海在人很多人把整個歐洲視為同一股勢力並高估那些國家的團結度不同,原本負責外情有過更多信息了解的田賓並不覺得西班牙人或是奧地利人會火急的為土耳其人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