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坐而言商”不如“起而行動”。有行動才有事物的轉變。猶太人當年飽受欺淩,如果隻是默默地苟延殘喘而不變通生存方式,恐怕早就滅絕了。猶太人正是由於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險惡,心存目標,埋頭苦幹,並突破現狀,立足並揚眉於國際商界。
猶太人格言說,人生之門不是自動門,若是我們不主動地推開或拉開,它就永遠關閉著。為了開啟成功之門,我們必須采取推或拉的行動。
看見吊橋止步不前和高台跳水完全是兩種人,起初做銷售,年輕推銷員往往沒有勇氣去敲開顧客的門。這種推銷員缺乏應有的想象力,不知道叩開顧客之門就是叩開自己的人生之門,他們恐懼失敗不敢冒險。
如果年輕時不敢冒險,到老將一事無成。不采取行動,一切會越來越糟糕。
讓不成熟的行動走在萬全的思想之前,才是上上之策。行動盡管不完全成熟,但可以收到實效。隻有產生實效的行動才可能給思想提供依據,有依據的思想才會有巧妙之處。堅實的行動與非凡的思想相結合,事業才能獲取大成就。
風險和收獲成正比
《塔木德》說:清主降下磨難,考驗我對主的信仰;請主降下苦痛,把我和普通人區分;請主給我以逆境,讓我成功。
《塔木德》又說:風險往往和收獲是成正比的。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前後從英國遷移到美洲來的,傳到約瑟夫·摩根的時候,他賣掉了在馬薩諸塞州的農場,到哈特福定居下來。
摩根最初以經營一家小咖啡店為生,同時還賣些旅行用的籃子。這樣苦心經營了一些時日,逐漸賺了些錢,就‘蓋了一座很氣派的大旅館,還買了運河的股票,成為汽船業和地方鐵路的股東。
1835年,摩根投資參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也不要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你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摩根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惶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摩根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摩根把寶押在了今後。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摩根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倆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從紐約回來的代理人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摩根淨賺了15萬美元。
視商場如戰場
這裏有個關於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的故事。
在19世紀初,德國人梅裏特兄弟移居美國,定居密沙比,他們無意中發現密沙比是一片含鐵豐富的礦區。於是,他們用積攢起來的錢,秘密地大量購進土地,並成立了鐵礦公司。洛克菲勒後來也知道了,但由於晚到了一步,隻好在一旁垂涎三尺,等待時機。
1837年,機會終於來了。由於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市麵告緊,梅特裏兄弟陷入了窘境。
一天,礦上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師,梅特裏兄弟趕緊把他迎進家中,待做上賓。
聊天中,梅特裏兄弟的話題不免從國家的經濟危機談到了自己的困境,牧師聽到這裏,連忙接過話題,熱情地說:
“你們怎麼不早告訴我呢?我可以助你們一臂之力啊!”
走投無路的梅特裏兄弟大喜過望,忙問:“你有什麼辦法?”
牧師說:“我的一位朋友是個大財主,看在我的情麵上,他肯定會答應借給你們一筆款子。你們需要多少?”
“有42萬就行。可是,你真的有把握嗎?”
“放心吧,一切由我來辦。”
梅特裏兄弟問:“利息多少?”
梅特裏兄弟原本認為肯定是高息,但他們也準備認了。
誰知牧師道:“我怎麼能要你們的利息呢?”
“不,利息還是要的,你能幫我們借到錢,我們已經非常感謝了,哪能不付利息呢?”
“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銀行的利率低2厘,怎麼樣?”
兩兄弟以為是在夢中,一時呆住了。
於是,牧師讓他們拿出筆墨,立了一個借據:“今有梅特裏兄弟借到考爾貸款42萬元整,利息3厘,空口無憑,特立此據為證。”
梅特裏兄弟又把字據念了一遍,覺得一切無誤,就高高興興地在字據上簽了名。
事過半年,牧師再次來到了梅特裏兄弟的家裏,他就對梅特義兄弟說:“我的那個朋友是洛克菲勒,今天早上他來了一封電報,要求馬上索回那筆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