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軟件人才培養政策分析(3 / 3)

第二,通過IT啟導擴大產學合作。為了讓大學生學員(Mentee)能與企業專家(Mentor)履行以實務為主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現場適應能力,進而與雇用實現掛鉤聯係。像產學合作履行項目的情況,相關企業提供現場研修(實習)機會。綜合利用“Hanium網站”,共享並擴大通過IT啟導所產出的產學合作成果。鑒於參與人員的溝通、項目組自律搭配與線上技術指導等用戶便利性和效率性,政府將提供多種服務支持。截止到2017年,政府將支援3400名的IT導師與22000名受益人才,還有將提供350億韓元的援助。

資料:未來創造科學部“軟件革新戰略” (2013年10月)

第三,擴大IT力量指數的使用。IT力量指數是大學與產業界共同要求的IT專業畢業生所應必備的必修力量模式(軟件、DB、network保安等)。運用這一模式,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性的學習開發力量,而大學則可以運用到軟件學科教育課程的質量改善,企業則可以運用標準化IT力量評價製度削減人才費用。截止到2016年,以軟件、DB、保安領域開發人員為對象,在不同領域開發並實施了評價製度。截止到2017年,針對希望進入融合IT領域的人員,開發該領域的力量評價製度並予以實施。截止到2017年,政府將支持應試人員31000名、應試大學100所、運用企業100家,還有將提供142億韓元的支援。

4.結論

軟件人才培養是在軟件產業的競爭力上重要的因素。以軟件為中心的融合性人才引領未來的社會。通過這些政策,從小開始理解(literacy)21世紀的語言軟件,逐步培養軟件基礎力量進而形成可以發覺個人潛在力的社會。大體期待的效果如下:第一,以軟件是輕鬆的、寓教於樂、在全神貫注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深化為方向,這對推進小學、初中的軟件教育將會做出貢獻。第二,對提高小學、初中學生對軟件的理解和關注,改善學生家長對軟件的認識等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三,有助於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兼具專業性與熟練度的高級軟件人才,向企業適時提供人才,從而緩解中小軟件企業的高端人才用人難題。第四,通過以需求者為中心的在職員工再培訓,加強職業能力,將對形成軟件開發人員的發展支持體係做出貢獻。政府以軟件人才培養政策為中心,進而加快實現“軟件中心社會”的步伐,推動國民收入4萬美元時代。與此同時,通過此舉將帶動對數字資產依賴度很高的韓國經濟實現再度複興。

注釋:

①軟件中心社會是指,軟件成為革新、成長和創造價值的中心,決定個人、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社會。

②軟件第二專業特化課程是由大學運營的電腦、信息技術相關的學科、信息通信相關的融合學科以及相關課程等軟件領域,可授予學位或進修課程的軟件相關學製。

③自律性學分進修方式是指學生在軟件相關科目之中(軟件專業、媒體工學等軟件相關學科所開設的科目),選擇、進修想學的科目,而大學則將其認定為課程進修的體係。

參考文獻:

[1]未來創造科學部,軟件中心社會實現戰略,韓國,2014(7).

[2]未來創造科學部,軟件創新戰略,韓國,2013(10).

[3]知識經濟部,共贏發展型軟件生態體係的構建戰略,韓國,2011(10).

[4]知識經濟部,軟件強國躍進戰略,韓國,2010(2).

[5]知識經濟部,創造新增長動力為目的的軟件產業發展方案,韓國,2008(10).

[6]崔繼榮,軟件未來戰略,韓國信息政策研究院(KISDI) Premium Report,2013(11).

[7]關於2013信息通信產業振興的年度報告書,信息通信產業振興院,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