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大地大母愛最大,40載堅守隻想聽兵兒子叫聲“媽”!(2 / 3)

祁才政在部隊吃慣了大米飯,可山溝裏的土家人祖祖輩輩以高梁、玉米為食,不種稻穀。為攢錢讓兒子吃上米飯,羅長姐將全家的口糧賣掉一半買米,家裏做了好吃的,羅長姐總是先給祁才政吃。過年做新衣服,也總是先給小兒子做一件。

羅長姐精心守護著兒子,期盼著兒子有朝一日能清醒過來,能親親熱熱地叫她一聲“媽”,為了這一天,羅長姐一直等待著。

從青絲到白發,她用母愛堅守著兩個人的“軍營”

祁才政發病後精神完全失常,不僅六親不認,還暴躁易怒,給他換件衣服都要在膽顫心驚中進行。

失去意識的祁才政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換四五次衣物,被單幾乎天天要換。每次為兒子換衣服,羅長姐像哄孩子一樣,先拿出一本小人書,用上麵的色彩吸引住兒子,趁兒子低頭翻書時,她給他脫掉髒衣服。有時脫得慢了,惹得祁才政不耐煩了,他就會揮動拳頭襲擊母親,羅長姐再疼也得拚命忍著,還不能躲避,否則祁才政就會發怒不讓脫衣,以前的努力會功虧一簣。

羅長姐覺得兒子雖然有病,但他是立過功的軍人,軍人要有自己的尊嚴。不但衣服要保持整潔,頭發也要經常修剪。為保持祁才政的整潔,羅長姐準備了一把剪子和一把剃刀,學會了理發。

與換衣服相比,給小兒子理發更是一件費時又危險的事情。給兒子理發時,羅長姐常常選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她找本畫書,先分散兒子的注意力,然後隔著欄杆慢慢地靠近他,小心地給他修剪。祁才政是個狂躁型病人,隨時都可能發病,一看兒子情緒不對勁兒,羅長姐就趕緊停手,等他情緒好時,再剪幾下。給兒子理一次發,短的要三四天,最長的一次7天才理完。

在長期照顧兒子的過程中,羅長姐發現,盡管小兒子連生他養他的母親都不認識,對軍營卻有著特殊的記憶。有一次,祁才政摔壞了一隻鐵碗,家裏剩下的僅有瓷碗了,想到兒子還有一個軍用的搪瓷碗和缸子,平時不舍得用,羅長姐就找出來給兒子盛飯。沒想到,她把盛滿飯的搪瓷碗遞給兒子時,祁才政竟平靜了許多,吃完飯後,還端著那隻搪瓷碗念念有詞,不舍得放下。

看到這個情景,羅長姐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兒子可能對他的軍營生活還有意識,以後多給他找些這方麵的東西,說不定能刺激小兒子恢複從前的記憶。

於是,羅長姐到處打聽哪裏有賣部隊日常用品的。一次,和鄰居聊天時,鄰居忽然想起,她到鎮上趕墟時,在一家商店看到有賣部隊裏用的那種搪瓷碗的,上麵還印有部隊的番號。羅長姐聽後,第二天便步行20多公裏山路到了鎮上,找到鎮上那家商店,果然看到鄰居所說的那種搪瓷碗,她讓店主把存貨清點了一下,一下子將店裏30多隻搪瓷碗全部買回家。羅長姐心裏盤算著,一隻搪瓷碗兒子能用一個多月,30多個差不多夠用兩三年了。

祁才政發病時除了愛摔搪瓷碗,更喜歡把手裏的筷子折斷,家裏的筷子常常不夠用。為了給兒子準備足夠多的筷子,每逢村裏有人家辦紅白喜事時,羅長姐總央求人家把用過的木筷都給她,然後把這些筷子洗淨、曬幹,存起來。36年來,祁才政摔壞了100多個搪瓷碗,折斷了一萬多雙筷子,撕壞的衣物和被單更是不計其數。

為了讓軍營生活喚醒兒子沉睡的記憶,羅長姐按部隊的作息時間安排兒子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幫兒子洗臉、穿衣,清洗髒衣和被子,然後給他準備可口的早餐;中午12點準時開飯,晚上9點引著他洗澡換衣、上床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漸漸喚醒了祁才政對軍營生活的點滴意識。有時,他吃過飯,還脫掉衣服,一個人光著膀子跑來跑去,嘴裏含混不清地喊著口令。

為了給兒子營造一個更加逼真的軍營氛圍,羅長姐動員家人將3間木板房騰出來,在四周搭起1米多高的木柵欄,修了一條環形跑道,擴大了兒子的活動空間。同時,羅長姐托人買來播放起床號、熄燈號的光盤,每天早晨6點、晚上10點準時播放。

羅長姐為兒子修建了一座特殊的軍營,以前,每天早上,祁才政要喊許多次才起床,現在羅長姐隻要一播放激昂、嘹亮的起床號,祁才政就像條件反射般地起床。晚上十點,他也是聽著熄燈號按時作息。除了吃飯和睡覺外,祁才政所做的事情就是在母親給他修的環形跑道上不知疲倦地奔跑。

羅長姐希望兒子能在這樣的氛圍中,漸漸恢複對以前的記憶。可讓她失望的是,祁才政仍是那樣的反複無常,發病時常常撕爛身上衣服,發瘋般地奔跑,或者雙手拍打身體,把自己打得又紅又腫……此時,隻有羅長姐才能靠近他,哄兒子安靜下來。

曾經引以為榮的兒子成了這個樣子,羅長姐背後不知流了多少淚。政娃在部隊裏的那些照片她都像寶貝一樣的珍藏著,許多時候她都會看著照片上清秀麵龐的兒子默默流淚,她怎麼也不相信,讓家人驕傲的兒子竟遭受這般沉重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