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次貸危機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探究(2 / 2)

3.美國金融風險控製不力。金融衍生品作為一個分散風險的工具,同時還起到增強金融流動性的作用,這原本是要大力發展的。但是在金融監管漏洞百出的美國,違規的金融衍生品或是信用低的金融衍生品有很大的生存空間。高風險金融衍生品的泛濫讓小範圍的風險迅速擴大,最終會給整個的金融市場帶來災難。正如前文提到的“次貸”中4000億美元規模的壞賬。 這些壞賬原本屬於房地產金融市場,但是經過信貸機構和銀行打包成各種金融衍生品,這些金融衍生品是具有高風險的,在金融市場肆意流通,這種高風險也隨之流入了眾多金融領域。因此,次貸危機爆發後,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領域,對全世界經濟都是一個重擊。如果美國的金融風險控製能起到作用,阻止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場肆意流通,次貸危機的破壞力就會大大減小。

三、對後次貸危機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啟示

1.對我國金融政策的啟示。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對我們經濟也造成了重大影響,出口嚴重下滑,沿海外貿型企業大量倒閉,社會就業壓力大增。國家為了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拉動內需,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基準利率,放寬貸款審批製度,直接刺激了房地產市場,房屋成交量和房價均大幅上漲。大量的信貸流出,使我國經濟出現了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也隨之出現。麵對通脹的壓力和房地產泡沫,2010年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適當緊縮的貨幣政策。這樣一個金融政策轉變的背景與美國2001年-2006年的金融政策轉變背景十分相似。都是先調低利率,放寬貸款門檻,其後迫於通脹壓力有提高利率。因此,在政策調控的時候要警惕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如果調控過度,房價大跌,銀行壞賬激增,就會麵臨美國次貸同樣的風險。

2.對我國金融監管體製的啟示。當前我國的監管主要為行政監管,監管機構有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對銀行金融機構、證券機構、保險業進行監管。分散的監管機構監管效力不夠,相互協調困難,不能對整個金融市場實行有效監管,在這次貸危機中已經暴露出來。應該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整個的金融市場統一進行監管,及時掌握金融市場的運行狀態,特別是國外投機性的資金流和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國內的金融衍生品缺乏,但是對新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不能放鬆警惕,嚴查其源頭,對風險高的金融衍生品禁止流入金融市場。為了防止統一監管中權利過於集中帶來的弊端,可以引入社會監督以及建立健全當前不完善的相關法規。

3.對我國銀行風險控製的啟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都可能了波及到全世界的經濟,次貸危機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就需要隨時密切關注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加強防範措施,將可能的風險降到最小。房地產市場是我國金融市場的高風險領域,高房價帶來的高利潤,很可能誘使閑置資本一哄而上,吹大房地產泡沫。因此,必須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合理引導房市走向。為了分散金融風險,可以適度創新信用高的金融衍生品,分散風險的同時還能增加資本的流動性,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查弦.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啟示【J】.金融經濟,2010(4).

【2】黃豔萍.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0(4).

【3】梁曉娟.從政策調整層麵看次貸危機給中國的啟示【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2010,4(23):34-35.

【4】林欣.後金融危機時代金融監管的新理念及啟示【J】.海南金融,2010(11):51-53.

【5】李鈺琳.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風險控製的警示及應對措施【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