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情結”的現實意義
理論研究
作者:陳玉利
【摘要】20世紀80年代,《圍城》在國外名聲大振,載譽歸來。《圍城》對愛情心理細致深刻的描繪及對愛情的世俗化認識與處理,使它卓然不同於其他愛情小說。筆者意在從對傳統理想愛情的消解來審視、觀照《圍城》,以期豐富對它的解釋、研究。
【關鍵詞】《圍城》;“情結”
一、關於愛情
從古至今,人們都渴望愛情生活神聖美滿,富有永恒性和浪漫色彩,因此一見鍾情的故事常被誇大,還有遠涉重洋、跋山涉水的情人,隔天河相望,一年一會的牛郎織女,以及灰姑娘和王子傾心相愛的傳說,所有這一切,都表現了人類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熱烈向往,同時也浸染了太多的理想色彩。《圍城》卻盡力地恢複愛情的世俗麵貌,表現了一種嚴肅的現實主義愛情觀。
雖然很多人說《圍城》給了我們對於愛情一個重重的諷刺。其實不然,我們能夠更好的對於愛情有一個自己的解讀,不僅僅是停留在理想的層麵上,愛情也需要加入更多的現實因素。現今社會這種現象體現的更為明顯,都說愛情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很多人對於這種觀點也是抱有一種激進的看法,覺得這是一種拜金主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不然,任何事物想要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物質的支持,完全離開物質談理想才是不現實的。
《圍城》中的人物,厭倦、隔膜、熱情不能持久,找不到自己心靈停泊的港灣;他們對一切都不再執著,不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即使在最易衝動的愛情生活中也是如此。塵世上的一切沒有什麼是永恒的、神聖的,哪怕是自古為中外文人所歌頌膜拜的愛情。愛情成為既引誘人、又圍困人的“圍城”,更不用說學曆、職業、家庭、婚姻了。人們對愛情的這種遊離態度,正反映了人們對一切人生世事的普遍心態,強化了小說的“圍城”主題。
二、關於婚姻
婚姻是個人情感傾向和審美追求的結果,處在情感、事業和立場困惑下的方鴻漸必然在畸形的愛情之花下結出畸形的婚姻果實。從桂林經香港再到上海為他的第四段人生驛站,亦可稱之為“婚姻圍城”。婚姻生活的美滿往往建立在夫妻情感的維係和家庭和睦的基礎上,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沒有所謂的愛情,家庭也不和睦,注定又是一段“婚姻圍困”。
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著自身的原因,而《圍城》同樣是這樣,當我們的的觀念不斷變更的時候,我們可以重新對書中的某些觀點進行審視,司馬長風說《圍城》給人的印象是:“理想的愛情多歸虛妄;婚姻多是不由自己的偶合。”其中所描繪的愛情總使我們有一種無奈的痛苦:愛自己的人自己不愛,自己愛的人不愛自己。婚姻成了一種冥冥中力量所操縱的不由自己的行為。《圍城》中男主人公方鴻漸便處在這樣的一種現實困境中。可是正像那句法國諺語:婚姻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裏也不是方鴻漸的避難所和歸宿。由於自身的懦弱和無能,使他無法麵對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的婚姻,無法解決來自事業、家庭中的一切阻力和困擾,最後不得不狼狽地退出“圍城”,繼續自己的“逃亡”生涯,於是一段困惑的人生結束,另一段困惑的人生將要上場。由此可見,對《圍城》的認識單單停留在“就是男女愛情之情的圍困和逃脫的認識是膚淺的,作者在文中也曾通過對方之口有所暗示: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個想法”。
三、關於理想
現如今很多人開口閉口都在夢想,談追求,可是夢想到底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呢?看完《圍城》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想法就是,人這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每當我們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總會覺得也許夢想越來越近了,可不久以後我們反而發現離自己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遠了,這時候就會有人認為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變了。其實不是我們的目標變了,而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我。看了很多名人取得成功的例子,他們無一不是談到了“堅持”二字,可見堅持到低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不能隻看到自己的目標而忽視其中的過程,空中樓閣固然好看,可是你如何才能建造出來呢?《圍城》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我們的生活中會有這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們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就否定自己長期的努力,我們應當看到自己在堅持過程之中產生的一些寶貴的品格,另外,對於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放棄,放棄同樣是一種獲得。真正聰明的人會適當的放棄一些東西,隻有放棄了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有空間找到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