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育和壯大旅遊市場主體
組建和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綜合性和專業化的大型旅遊企業和企業集團,重點引導和推動星級飯店和旅行社向集團化、品牌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二)區域旅遊空間整合與協作模式
根據旅遊資源地域差異性且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以相鄰省區旅遊資源密集圈和旅遊產業密集帶為基礎,構造“一帶、四核心”的區域旅遊空間結構。通過確定核心帶動城市、重點旅遊圈、旅遊帶,構建旅遊產業集群區域化整合與協作模式,即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為核心,打造中三角旅遊集群產業帶,從而推進旅遊產業空間聚集形態從“點”增長極集聚階段向“點一軸”增長極、產業帶以及區域聚集擴散的轉變。
(三)政策製度整合與協作模式
1.編製和實施區域旅遊發展規劃,引導中三角區域旅遊協調發展與合理調控
通過製定區域旅遊功能區劃,劃定各類旅遊功能區,確定區域旅遊開發功能和空間體係,有重點、有步驟地加以開發,並依托強有力的法律、行政、市場經濟等手段實施保障。各個省市應正確定位區域旅遊功能
2.建立區域旅遊行政組織,加強區域協調管理
中三角地區旅遊開發發必須堅持“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大管理”的發展戰略。應突破行政界限的束縛,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製定統一的旅遊規劃和產業政策,用統一的規劃來促進區域的聯合發展。建議組建權威性的旅遊規劃、建設、管理與協調機構,並建立旅遊協作製度,從而為本區旅遊業的聯合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避免出現一些地區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所形成的區域旅遊保護主義傾向,在對區域旅遊發展進行規劃時出現分割旅遊精品線路,與鄰區重複建設等違背客觀規律等問題。
六、總結
區域旅遊合作在中國已有較為成熟的發展,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旅遊經濟圈的開發都運用了區域旅遊合作的開發模式。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角度,都是當地區域發展的一個飛躍。
目前,中三角區域旅遊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其內部機製還是運營模式都有待探索與完善。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發展區域旅遊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僅有助於區域內各旅遊城市形成資源互補、客源共享、管理互助、旅遊人才合理流動的旅遊一體化發展態勢;而且極大的拓寬各旅遊城市的旅遊資源空間和旅遊市場空間,進而提升中三角區域旅遊在國際及國內旅遊旅遊業中的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hristalier W.Some cosider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 Papers and Proc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
[2]Reports. A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 flows within Europe. Tourism Management.1995. Vol.16.No.1.P:73-82
[3]陳婷婷.環渤海地區區域旅遊整合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9
[4]林疊.“泛珠三角”區域旅遊合作背景下福建省旅遊競爭力提升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08
[5]李誌飛、夏磊.中三角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湖北大學.2007
[6]吳建楠.區域旅遊合作研究——以環渤海地區為例.華中師範大學.2007
[7]許輝春.區域旅遊的合作模式與機製的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12
[8]張達華.串珠抱團推進中三角旅遊一體化支點建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