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優勢及限製
(一)中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優勢條件
1.旅遊資源的差異性及互補性
省際間旅遊資源的區域互補性較強,關聯度較大,有利於開發、組織跨省區專題旅遊熱線。這也是中部5省旅遊資源地域組合的另一處顯著特征。如湖北、河南的古三國遺跡尋覓遊,江西、湖南、湖北的長征之旅,湖北、湖南、江西的名人名樓文化遺跡遊,鄂西、湘西的民俗風情覽勝遊等專題旅遊線。
2.便利的交通及基礎設施條件為支撐
中部地區是中國現代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較早地區。到1999年,中部地區的鐵路營業裏程已達10,584km,占全國鐵路總裏程的18.7%,鐵路網密度達1.22kmP100km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公路裏程達23.14萬km,占全國公路總裏程的19.5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倍;航空運輸網絡經過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合肥等16個機場為主體的航空網絡;擁有以長江為主幹,淮河、漢江、贛江、湘江等為輔的水運網絡。
3.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
無論是海外旅遊市場還是國內旅遊市場,近年來都呈明顯增長趨勢。入境旅遊市場結構比較穩定,基本形成了四大客源市場:港澳台地區作為第一係列,約占入境遊客的50%,構成本區的基本客源市場;以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新興客源國為第二係列,是本區國際旅遊的重點市場,約占入境遊客的22%;北美、西歐及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客源國組成第三係列,約占入境遊客的11%;其他國家入境遊客占18%。
(二)中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製約因素
1.各市旅遊業同構嚴重,旅遊競爭大於合作
由於目前,中三角地區區域旅遊合作機製和模式還不完善,各省市之間的對旅遊業的營銷推廣都相對獨立,缺少一個整體的品牌聯營的形象。所以部分旅遊資源有性質上的雷同,如:同為宣傳紅色革命之旅的武漢紅樓和江西井岡山,或是同為山嶽之旅的江西廬山和安徽黃山等。他們之間的旅遊競爭大於合作。
2.“行政區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阻礙了旅遊業的合作
“行政區旅遊”是指地方政府對旅遊起到很強的幹預作用,由於行政區劃分割而形成了一係列的行政壁壘,最終對區域旅遊的一體化發展產生阻滯。當前旅遊業是許多城市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對於旅遊合作的態度並不十分積極。導致區域旅遊發展中許多可以合作的事宜得不到實踐。
四、中三角地區區域旅遊合作模式
(一)區域旅遊資源的整合
中三角地區具體的旅遊資源可以分為人文旅遊資源整合,如:武當山道教文化旅遊、黃鶴樓、歸元寺、長沙世界之窗、嶽陽樓等;自然風光旅遊資源整合,如:山嶽型、湖濱型;度假旅遊資源整合,如:城郊型、溫泉型等。
(二)旅遊產業要素的整合與協作
中三角地區旅遊企業集聚規模優勢巨大。通過旅遊集群的係統化建設,逐步完善旅遊核心產業以及相關產業要素的配置,增強旅遊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聯係,今後應重點加快高星級酒店企業集團和國際旅行社企業集團的建設;加強區域旅遊現代化交通體係的建設與協作,合理布局和統籌銜接區際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以及以地鐵為主的高速軌道交通網絡體係,增辟通往主要客源國和重點旅遊城市的航線、航班;建立和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服務性質的遊客集散中心、旅遊谘詢中心、遊客救援中心。
五、中三角地區區域旅遊合作主要途徑
(一)市場網絡整合與協作模式
規範旅遊市場,打破地域限製,突破體製障礙,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旅遊市場體係,對於中三角區域旅遊協作尤為重要。旅遊市場協作主要包括:
1.旅遊線路協作
基於旅遊資源的整合,彙聚相似的旅遊景點,突出各省的差異化,將中三角4省市內各自分散的旅遊線路重新組合串連,建立並推出特色鮮明、內涵完整、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精品線路。其中包括:休閑度假之旅、浪漫都市之旅、自然生態觀光遊、人文古跡之旅、紅色革命之旅、民俗風情遊。
2.市場品牌整合建設
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線,以地方特色為旗幟,集中旅遊特色品牌宣傳力度。塑造區域旅遊品牌形象時,要將“共性”理念提升到“個性”理念,將“直覺感知”理念提升到“文化精神”理念,才能形成個性化和內涵豐富的品牌形象,區域旅遊品牌定位的過程,也就是係統分析區域資源條件、客源市場、區位因素和地方文脈的過程。以品牌定位為基礎的品牌個性,是品牌形象的傳播者,隻有深刻挖掘區域旅遊文化內涵,提煉出人性化的核心理念,才能形成區域旅遊品牌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