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地新疆籍流浪兒童犯罪原因及預防(3 / 3)

3、社區應承擔起原生家庭破壞後兒童的保護工作

采用“類家庭”方式,對家庭離異、無人照顧的兒童由專門的人員集中安排住宿,監護,不讓兒童因為家庭破壞而流落街頭,避免“先汙染,後治理”的矛盾。

(三)學校層麵

1、重視思想品德教育

針對新疆籍流浪兒童多為少數民族的特點,應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少數民族中小學中,通過改進學校教育內容,開展社會教育等方法,讓在校的學生認識到社會和了解社會,教育學生抵製社會不良風氣、偷盜行為、金錢第一等思想,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2、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兒童受教育權

學校中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發展,不體罰、不侮辱、不勸退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不以學習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優與劣,公平對待、愛護每一個學生,對因教育管理方法不當造成學生流浪的學校領導或教師,給與待崗或其他方式的責罰,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

3、承擔輟學兒童重返課堂的職責

對已輟學在家的兒童,學校應通過追蹤訪談方式了解學生輟學的原因,建立輟學報告製度,采取各種扶貧幫困和獎勵措施,確保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把嚴格控製中小學輟學問題做為防止兒童流浪的重要內容來抓,列入學校考核目標,簽訂責任書,不讓一個學生從學校中流失。

(四)家庭層麵

1、父母應自覺承擔教育子女的社會職責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成長生活的第一環境,古語道:“子不教父之過”,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應抓好這階段的家庭教育。

2、樹立正確的親子關係

父母應從人格平等的原則出發,創建新型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民主、平等的和諧家庭關係。減少因隨意毆打、任意謾罵導致兒童流浪的現象。

3、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

一個人最初的教育場所是我們賴以生活的家庭,父母是兒童的首任教師,父母自身的思想、品德、性格、甚至是生活習慣都對兒童的成長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合格的家長,應注重教育的方法與技巧,得當與否直接關係著兒童成長發育質量。

預防、控製新疆籍兒童流浪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但是這些工作又具有強烈的緊迫性。流浪兒童群體在擴大,犯罪群體也在擴大,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係,今天的流浪兒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預防、控製,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犯罪分子。對整個社會而言,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和社會運營成本,不安全因素也會隨之增加,在這樣緊急迫切的前提下,預防顯得更加重要,畢竟“先汙染、後治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曉霞.新疆流浪兒童問題調查一兼論個體行為對族群形象及地區形象的影響[J].西北民族研究,2004,(1)

[2]新疆阿克蘇地區文明辦.新疆阿克蘇地區流浪兒童調研

報告.2008,6

[3]烏魯木齊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喀什地區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續西發.關於新疆少數民族流浪兒童問題[J].新疆大學學報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