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後結構主義角度解讀當下網議熱題:“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3 / 3)

2、從後結構主義角度評述“壞人變老”

圍繞“老人事件”發生的原因,人們的另一個觀點是“壞人變老了”。這一觀點是人們站在“好人”的角度來批判的。“壞人變老”這個觀點看似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從後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卻是固化的,荒謬的。“老人事件”的發生是因為“壞人變老了”這一觀點意思是說年輕時的壞人老了以後必定是壞人。這個觀點有點絕對化。年輕時做了錯事,做了壞人,並不一定老了也一定是壞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年輕時因為做錯了事情,做了壞人,進了監獄,後來經過改造,以後並不一定就是壞人,要不也就沒有改造的必要了。

一個罪犯都能改造好,何況一個正常人?所以並不是所有年輕時的“壞人”到老了就一定是壞人。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有可能變好的。“老人事件”中的個別壞人可能隻是年輕時的壞人中的一小部分。

四、結語

從後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老人事件”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一成不變的甚至僵化的認為所有的老人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在很多中國人的記憶中,談到老年人一般都代表著處事講規矩,待人有禮貌。正是由於人們平時對老年人的很好地印象導致一旦部分老人出現行為不端的現象時,人們就會很不適應,就會對部分老人的“不端行為”過分關注。現在人們的共識就是犯罪最多的是青年人和中年人。那為什麼沒有“青年人變壞了”“中年人變壞了”這樣的說法?正是因為人們對於這樣的事實都習以為常,即使網上出現類似的言論也不會掀起太大的浪潮。人們以前固化的以為老人群體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其實,老人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老人群體和其他年齡段的群體一樣,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活生生的人。人們應該正視老人的身份,還老人本來的身份麵目。

“老人事件”的發生既不是因為“老人變壞了”,也不是因為“壞人變老了”。“老人事件”隻是偶發性、區域性、個別性的事件。由於人們對老人的本來身份麵目沒有清醒的認識,這些偶發性、區域性、個別性的“老人事件”通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畸形消息傳播模式,在網絡上瞬間被“放大”到引發全國乃至世界的高度的關注。對於“老人事件”中的一些不端的行為該譴責就譴責,這不應該含糊。而各年齡段的人,其實都有些值得評說的事,如果隻盯著年齡說事,反而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如果在年齡上用這樣的方式互相攻訐,不去深究問題究竟在哪裏,則更無助於認識問題。

對於這些偶發性、區域性、個別性的“老人事件”人們也應該認真反思。我國當前“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處理好老年人的問題十分必要。很多家庭,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以及教育子女身上,社會上對老年人的關注也不是很夠,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老年人的存在。雖然他們物質上能豐衣足食,但是很多老人的精神方麵處於一種空虛的狀態。本文以為人們應該加強與老人的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需求,給予他們來自家庭和社會方麵的溫暖。

參考文獻:

[1]Deleuze G,Guattati F. Anti-Oedipus[M]. London: Continuum,2004

[2]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1991

[3]Prue Holmes,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4)

[4]馮石崗,崔毅.後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發展景觀[J].保定學院學報,2010(11):25-29

[5]錢俊希.後結構主義語境下的社會理論:米歇爾·福柯與亨利讀·列斐伏爾[J].人文地理,2013(2):45-52

作者簡介:

單全領(1987.04—),男,漢族,山東東明人,碩士在讀,現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