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國高校教師管理封閉性和穩定性的弊端,打破政府行政導向型的管理模式,係統思考並構建具有自主性、靈活性、開放性、流動性、競爭性、多樣性為特點的自主型師資管理的新模式——學習型組織,增強教師組織學習的實效性,已成為今天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高校教師管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性
管理的真諦在於發揮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因此。任何一種管理的價值判斷依據最終要落腳在是否滿足了人的需要。“人的幸福和自由是管理的目的價值所指向的終極目標。”“學習型組織理論”作為21世紀管理“聖經”,其包含的理念與實踐策略與今天高校教師管理理念相符合,成為高校教師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一)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組織要生存必須具備不斷創新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必須以高校組織所擁有的學習能力來保障。從這層意義上說,提高每個成員的學習能力,使學習成為組織生命源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必將是高校的首選對象;此外,時代的進步導致人們的教育觀、學習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潮已被接受,“全球正在形成一個共同學習的社會”。在這種形式下,越來越多的現代組織的管理者開始意識到組織應該成為實現終身教育理念的團體。再次,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觀念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工作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更多的是展現自己個性,體現個人價值,其意義就是工作本身。工作觀念的轉變,導致學習與工作的融合變為可能,學習一旦在學校中蔚然成風,組織也會轉變為學習型組織。
(二)當前教師管理改革的需要
當前的教師管理主要強調規範和統一,而教師管理對象是具有較高素養的教師群體。與其他群體相比,教師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主體意識較強,需要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二是民主意識強;三是需求層次較高。當前的教師管理與教師的特點不相容,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管理模式僵化,“見物不見人”,甚至“目中無人”;二是重引進,輕培養;三是重管理,輕激勵;四是重計劃,輕動態;五是重績效,輕規劃。總之,當前的教師管理模式盡管有其科學性和曆史進步性,但其缺陷與不足降低了教師管理的效率,已成為影響教師管理的致命因素,應盡快予以改革。
(三)學校組織、教師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聖吉認為,組織或個人未來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在現階段,由於技術的進步、適齡人口的減少以及民辦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學校間的競爭空前激烈。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學校組織必須改變學校是“形式上的學習場所”的現象,將學習型組織理論用於教師管理。另一方麵,社會和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既重視知識、素養,更強調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而這一切的獲得除了個人努力外,更需要一個好的團隊。可見,教師教學能力的增強、教學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學校轉變為學習型組織。
(四)教師教學專業化的需要
教學是一種技藝性的專業,教學專業化應兼重教學理論與實務經驗。舒爾曼認為,教學的專業知識範疇包括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知識與課程知識;教學知識的來源包括學科領域內的學術研究、教學資料與教育結構、正統的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實務方麵的智能;教學本身是推理的過程,從理解開始,經過轉型、教學、評鑒、反省,進而達到新的理解。而所有這些知識與能力,僅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獲得的,必須借助學習型組織的力量。高校教師管理必須以科際整合為核心,結合學生生理、心理、學習與教學的相關專業人才,通過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與合作共同實現。學習型組織既可以透過理論研究開發教學方法與策略又可以從實務出發引導理論的發展。
四、高校教師管理中學習型組織構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