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管理”何以可能,管理思想因而革新(3 / 3)

(四)泰勒“科學管理”的提出

此時效率工程師們已經意識到要改變理念,不能以“機械工程的思維”來對待企業管理,1899年一些效率工程師們成立美國工業管理工程協會,和“泰勒協會”合並,成立“管理推進協會”結束了“效率運動”的曆史,開始了“科學管理”。

五、科學管理的精髓——管理人員和工人親密無間

(一)勞資兩利的前提

泰勒的科學管理堅信:“雇主和雇員的正真利益是一致的”。他認為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達到利益一致的。

1.保證工資支付率不變

消除勞資對立,在這裏應該有一個必須達到的基礎?——就是要保證工資支付率不變,簡單說,就是勞方認定自己生產一件合格的產品所應該得到的相應的補貼。如果勞工應得的報酬降低,勞工會認為自己價值被低估,自己的消耗也得不到補償。工人人必須是不滿的,必然會爆發罷工等社會現象。

一句話概括就是說,在引入“計件工資製”的企業,由於工廠主不斷調低計件的單價,而引起的職業勞工群體的不滿,最後計件工資製會失效,勞資關係惡化。

2.降低和維持勞動力的消耗

穩定“工資支付率”的關鍵是在降低和維持勞動力的消耗的基礎上,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也就是提高勞動的生產率(單位時間的產出)是在不加大勞工的消耗的基礎上的。同時也可能降低勞工的消耗。這樣就可以找到勞資雙方的共同利益點,實現“勞資兩利”

3.導入科學的研究方法

泰勒認為降低勞工的消耗的關鍵就是在減少停工待料或窩工,減少浪費的基礎上,導入科學的研究方法,改進方法,改進工具,改進作業條件,減少無效勞動,從而達到減少勞動消耗的目的。在這裏科學管理方法,既“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

(二)勞資兩利的表現

泰勒在書中明確提到:“科學管理堅信:雇主和雇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實現了雇員的財富最大化,否則不可能永久地實現雇主的財富最大化,反之亦然;同時滿足工人的高薪酬這一最大的需求和雇主的低產品成本這一目標是可能的。”

這裏的財富最大化,對公司來說不僅指的是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且是指各行各業都達到了最好的經營狀況。對雇員來說不僅是指得到更多的薪酬,還指的是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在這裏回到我們剛才所講的,在當時社會工業界上普遍存在這樣的一個觀點是指:“雇主和雇員的根本利益是必然對立的。”

泰勒指出在單人工作或者是兩個工作時,隻有其勞動生產率達到最大,隻在在日產出最大時,你才可以比你的競爭對手贏得更多的利潤,在這裏是沒人會否認的。但是當情況擴展到複雜的製造企業時,情況是一樣的,既是隻有在企業的工人和機器的產出最大時,才能實現財富最大化。泰勒指出這裏所說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當今社會,比如說美國和英國磨洋工——就是說在工作中偷懶比避免每天完成更多的工作的情況在工業界是普遍存在的。

總結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但這是泰勒本人在長期的實踐積累和後期的對勞動的深入研究後總結的經典著作。但我覺得如果我們隻是閱讀著作本身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大師的經典,隻有在親身經曆了管理者的角色設定,親身在企業中去體會去實踐,才能充分理解大師的理論。這也是泰勒本人在本書的前言部分提到的,希望同樣的原理能以同樣的效力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最後,用泰勒“原理”中的一段話:“我深信,這些原理必將為整個文明世界所普遍采用,采用得越早,造福於全體人民就越大。”

作者簡介:

塗茜茜,女,安徽大學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