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濟布局不合理,產權不明晰
經濟布局不合理造成國有企業對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企業缺乏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的嚴重浪費。
第一,資本經營分散。目前,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經營分散程度高,集中度低。國有企業“全能化”的現象使得國企無法集中資源和力量,這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經濟效益難以提高,經濟運行中長期存在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的惡性循環。
第二,技術投入水平低。我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主要是政府撥款,缺少投資主體。因此,我國形成了科研與產業相分離和技術商業化能力很低的現象,導致產業技術進步緩慢。
第三,產權關係不明晰,缺少對政府的有效監督。我國資產的最終所有者是國家,各級政府分級代理管理,國有企業具體經營。市場經濟要求企業一切經濟活動自主決定,而我國國有企業是一個不完全的企業法人,這阻礙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同時,缺少對政府代理行為的監督,政府保護當地企業,地區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出現互相封鎖的局麵。
(五)社會保障製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靠家庭保障和企業單位保障來維持,國家級統籌的社會保障製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國有企業在職工保障上的支出逐年加大,加重了經濟負擔,阻礙了國企資本經營的開展。
1.我國參保人數呈下降趨勢
參保人數下降,增加企業的社會福利支出,不利於資本經營的順利開展,降低資本經營的效率。首先,我國正步入老年化社會,但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卻逐年下降,這使得國有企業的退休金支出居高不下,增加了財務負擔。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淘汰了一批手工勞動者,而失業保險的覆蓋麵卻呈下降趨勢。這不利於資本經營效率的提高。
2.“成建製”使得國有企業包袱沉重
我國企業並購是由買方企業負責解決賣方企業全部人員(包括離退休人員)的就業、福利、社會保障等問題,這稱之為“成建製”的接收方式。按“成建製”對被購並企業接收,造成購並後企業中大量富餘人員的存在,企業花費大量精力對他們進行安置,同時也可能使得原企業中的低效率局麵得以延續。
三、解決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打造一隻高素質的資本經營者隊伍
國有企業管理者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領導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優良的知識素質,還必須具備紮實的工作能力和優良的作風。
1.製訂正確的選拔標準
企業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選拔和任用有較強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先進觀念和超前意識的人到管理崗位上來。改變經營管理者由上級行政部門任命的狀況,通過競爭擇優選擇,使大批有膽識,有事業心,有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
2.製定科學的人才激勵機製
公司引進人才且希望全心全意為本公司貢獻力量。因此,國企可借鑒國外的激勵性年薪報酬製度。激勵性的年薪報酬製度按報酬結構分為:一單一報酬結構,指完成經營目標後一次性給予一定數額的報酬。二多元報酬結構,即經理人員的報酬一部分是固定的基本工資收入,另一部分是與營業業績相關的風險收入。這樣才能激勵管理者對企業進行長期發展的規劃。
(二)積極發展培育資本市場
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但隨著改革的深化,資本市場在企業產權轉換和交易方麵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我國的資本市場的完善應做到:
1.增加機構投資者所占比重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更具有長遠性,行為比較規範而且更注重誠信,把大量閑散的資金聚集到投資活動中去,市場影響力較大。因此,國企需要進一步完善機構投資者運行的基礎條件,大力發展各種證券投資基金。
2.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幹預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政府對資本市場的行政幹預,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將“計劃”資本市場轉變成真正的“市場”資本市場。凡是市場功能可以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應交給市場去解決。
3.完善資本市場規則
首先,健全法規體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建立健全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法規體係。清理阻礙市場發展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以及政策性文件,創建良好的法製環境。其次,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改進監管方式,完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通過實施市場監管,提高市場的公信度和透明度,降低市場係統風險,保障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