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城鎮化率農牧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關鍵(1 / 3)

提高城鎮化率農牧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關鍵

社會民生

作者:楊國慶

2014年底,通遼市常住人口312.40萬,其中鄉村總人口239.96萬人,勞動力137.40萬人。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率為59.51%,通遼市城鎮化率僅為45.36%。按照2015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減少城鄉差距”、“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要求,解決好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需要完善落實好“六個機製”建設,開辟好“三大就業渠道”,落實好“兩個保障”,讓農牧民融入城鎮生活成為真正的產業工人。

一、完善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機製

目前,通遼市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發展緩慢,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79.43%,比例過高,就業結構不合理。除受到農業人口總量過大和總體經濟實力較弱等因素的製約外,在轉移過程中缺乏政策和利益激勵,也是導致農村牧區勞動力不能有效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實現農村牧區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需要建立一係列有效的轉移機製。

(一)輿論導向機製

需要通過輿論和政策的導向作用,逐步改變農牧民的傳統觀念,引導農牧民樹立新的勞務輸出轉移觀。一方麵讓城鎮居民理解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對城鎮發展的作用,接納農村牧區務工人員;另一方麵強化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效應,改善勞務輸出的社會氛圍。

(二)組織服務機製

一是開展以勞務輸出為主題的行動計劃,為農村牧區勞動力的培訓與就業提供積極的服務。二是將勞務輸出工作形成一定的市場氛圍,成立勞務輸出工作辦公室,建立人才勞動力市場,形成市、縣、鄉三級市場服務體係,保證勞務輸出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信息導引機製

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是通過勞動力市場雙向選擇實現的。目前,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自尋出路,缺乏相應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因此,應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加強農村牧區網絡信息化建設,構建勞動力轉移供求信息傳遞和反饋機製,為農村牧區勞動力提供就業服務,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

(四)技能培訓機製

農村牧區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所需的勞動技能己經成為製約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製約因素。一是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訓力度,提高農牧民的技術水平,為有效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奠定基礎。二是根據用工單位所需工種類型按需培養,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培訓,將農牧民價值觀融入與生活技能相關的教育和培訓中,提高綜合素質,保護他們安全和滿意就業的權利,讓他們真正融入到城鎮群體中。

(五)利益驅動機製

追求利益是農村牧區勞動力參與轉移的最根本動力。一方麵,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農村服務社會化的發展進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剩餘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迫使農牧民隻有走出來,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麵,城鎮相對於農村牧區在就業、收入、文化、社會地位等物質和精神方麵的優越性對農村牧區的剩餘勞動力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勞動力。因此,應不斷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讓他們分享城鎮經濟發展的成果,感受和享受到優越性,增大城鎮的吸引力和拉動力。

(六)政策保障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