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分析與行業分析數據庫,如表11-8所示。
(2)政策法律法規數據庫,如表11-9所示。
(3)財務綜合分析數據庫,如表11-10所示。
(4)業務管理數據庫,如表11-11所示。
3.年度預算的編製
做好了基礎工作之後,公司就可以開展年度預算的編製工作。年度預算編製的流程主要包括:預算指標的確認、預算指標的分解、預算草案的編製、年度預算的修正及批準。
(1)預算指標的確認。
①預算指標確定的原則。預算草案在編製之前應先由預算管理委員會確定預算編製原則從而規範預算編製過程。在確定預算原則時,預算管理委員會應考慮以下因素:實施發展戰略後公司已取得的發展和變化、經濟環境與市場前景、預算期內公司的目標、公司的特殊政策以及經營業績等。
預算指標的確定要符合市場的發展和變化並參考同行業先進水平,能夠著眼於公司現有的資源以及曆史經營業績。指標的確認還要符合本年度公司投資發展方向。預算應對核心事業部及子公司在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對於不符合公司重點發展的產業或行業,原則上不追加投資,保證現有盈利公司增利、虧損公司減虧。此外,在成本費用預算指標的製定上應該符合公司本年度成本費用控製重點。
②利潤指標和成本指標的確認。
a。利潤指標的確認。大多數公司采取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預算編製模式,預算年度利潤指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公司戰略目標和外部
標杆(競爭對手)的要求,也應兼顧市場發展態勢及公司的現實可行性。利潤指標的確認方法如下:首先,預算管理委員會組織各事業部及子公司負責人進行科學預測,然後預算管理委員會根據預算編製方針及原則,對預測結果進行修正,提出公司總體利潤指標,最後,預算管理委員會將公司總體利潤指標提交公司董事會審核確認。
b。成本指標的確定。預算管理委員會根據董事會確認的預算指標編製原則,結合行業標杆、公司曆史平均水平和國家相關製度要求(預算數據庫中應包含相應資料),初步確認公司年度的總支出指標。
(2)預算指標的分解。公司總體的利潤指標和成本指標確認後,需要將利潤指標和成本指標分解到下屬事業部及子公司。預算指標的分解是預算編製中最重要的環節,特別對於具有多個事業部及子公司的公司而言,預算委員會以及預算編製部門對指標的分解必須進行充分的論證,並做好與下屬事業部及子公司進行“討價還價”的思想準備。
①利潤指標分解。預算編製部門根據總體利潤指標,結合對預算數據庫資料的分析,將公司的利潤,分解成各個事業部及子公司的利潤指標。
②事業部及子公司成本。預算編製部門根據各個事業部或子公司確定的利潤指標以及產品的銷售額確認各個事業部及子公司各種費用總額,這些費用的比例通常會參考同行業最好水平的比例。
③公司成本。預算編製部門根據公司發生費用占公司銷售利潤的比例初步確定公司費用,根據曆史數據和收集的資料確認各種成本的類型、數量,並盡可能確定費用發生的時間。
(3)預算草案的編製。預算指標的分解為預算草案的編製規定了一個基本的框架,顯然,這個框架是非常粗糙的,不可能直接用來進行財務控製。此外,公司董事會需要的是一套具有標準格式以及統一含義的“數據集合”,這個“數據集合”能夠集中反映公司以及各個事業部或子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狀況、現金流量狀況,預算草案編製的最終結果是形成資產負債表預算、利潤表預算、現金流量預算以及各項收入和支出的明細預算。
①下屬事業部及子公司預算草案的編製。下屬事業部及子公司需要根據分解的利潤指標和成本指標進行進一步的分解細化,並根據最終分解細化的所有指標以及公司的曆史數據製定出本部的資產負債表預算、利潤表預算、現金流量預算。
②公司預算草案的編製。總部需要將下屬事業部及子公司以及本部費用預算進行合並,編製出公司預算草案:資產負債表預算、利潤表預算、現金流量預算。該預算交預算管理委員會初步批準。
通常,預算草案的編製不會一帆風順,預算草案的編製也要經過總部與下屬單位的充分討論、溝通以至爭辯。各個分部編製的預算通常會多次被總部預算編製部門駁回重新編寫,總部的預算編製部門編寫的預算通常也會被預算管理委員會駁回重編,這些情形的出現在預算編製過程中是正常的,但也正是經過這樣反複討論、重新編寫的過程,才能有效保證公司總體目標的實現。預算編製必須遵守統一的“遊戲規則”,整個過程體現出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挫傷“優秀”,保護了“落後”。